3272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让希望的田野充满活力
——从全国两会看乡村振兴发力点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如何更好保障14亿多人“到点开饭”?如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乡村振兴如何发力?代表委员在全国两会上积极建言献策。

保障粮食安全:

守底线还要有成色

尽管去年我国粮食生产第十八年丰收,为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但还面临不少挑战。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不容任何闪失。

针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一系列部署:“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一系列有力举措和明确要求彰显端稳饭碗的决心。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东北林业大学教授赵雨森委员说,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粮田必须是良田。

藏粮于地还要藏粮于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等系列举措,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夏涛委员说,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为农业注入科技新动能,从高度依赖化肥、农药等投入追求高产到依靠科技强农,提高粮食生产质量和效益。

不仅如此,政府工作报告紧盯“种粮人”和“抓粮人”,明确提出发放农资补贴,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等,落实“米袋子”“菜篮子”的责任。多位代表委员认为,当前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让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巩固脱贫成果:

兜底要牢产业要旺

3月,春风已到乌蒙山。看着家里的一箱箱蜜蜂,从脱贫不稳定户中“销号”的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坪上镇脱贫户徐正明笑开了花,“去年我家蜂蜜就卖了4万多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徐正明家所在的昭通市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去年以来,昭通精准动态识别“三类对象”,以产业帮扶、兜底保障等举措及时有效化解返贫致贫风险。

昭通市委书记郭大进代表说,下一步要通过线上受理和线下排查“双线并行”,健全常态化监测预警帮扶机制,坚持做到不漏1户不漏1人,分类采取帮扶措施,彻底消除风险隐患。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安徽省六安市委书记叶露中代表说,产业兴旺关键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人才+园区+市场+龙头企业”持续做实农业产业。

乡村产业体系越健全,农民增收渠道就越通畅。“脱贫地区面临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特色农产品的出路在哪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商品率、加工转化率,必须加快现代经营主体的培育和经营体系的构建。”云南省农科院院长李学林委员建议。

搬迁群众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特殊群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郭大进认为,要重点做好就学、就医、就业保障和产业支撑,做实精细化管理服务,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启动乡村建设:

补短板还要提“颜值”

“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五大振兴”中生态振兴的载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从源头端着手。”牧原集团董事长秦英林代表注意到,报告的部署直击当前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也为农业类市场主体参与乡村建设指明方向,“我们探索推广‘养殖—粪肥—生态农业’的种养结合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经历脱贫攻坚,环境美化了、产业发展了、收入增加了、乡风和谐了。”来自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的陈飘代表最大的心愿是带领村民抓住乡村振兴的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美丽环境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代表委员认为,在开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新征程中,要进一步破解技术支撑不足、农民参与不充分、长效机制不健全等瓶颈。对此,陈飘建议,乡村建设要坚持问需于民、突出农民主体,激发自觉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今年我们将通过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让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