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8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山洪灾害防御 四川首次有了“省级模板”
新设备新机制有效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日前印发《四川省山洪灾害防御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为全省山洪灾害防御提供可参照可实施的模板。这是我省首次出台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规范性文件。

一组新设备

雷达测雨,监测预报抢先一步

《意见》中提到,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利用卫星遥感、雷达测雨、无人机巡查等先进技术,实现山洪灾害的高精度、实时监测。在雅安市芦山县,就有这样的先进技术。

在芦山县龙门镇一处高山上,一个球形设施引人注意。这是四川省首部建成投用的水利测雨雷达。通过该雷达,降雨云体的三维结构、降雨强度等信息能被有效探测,并实时传输到芦山县水利局防汛值班室的电脑屏幕上。

通过分析雷达反射的数据,可以实现对流域内降雨情况的实时监测和短临预报。芦山县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股股长刘绍斌介绍。

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系统、雨量站网、水文站网被称作雨水情监测预报的三道防线,其中,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系统又被称为第一道防线

测雨雷达监测的是空中的云层,也就是雨前信息,相较于雨量站、水文站测降雨和水流,可以更早预测降水、洪水趋势。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水利测雨雷达开展水情监测预报,洪水预见期一般可延长12小时。

预测提前的同时,区域监测数据空白也被填补。省水文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受降雨局地性或流域上游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我省部分中小河流无法建设雨量、水文(水位)站,监测数据存在空白。通过建设水利测雨雷达,水文部门可掌握第一手大气降雨信息,不断补齐补强水情监测预报第一道防线

截至目前,四川已在北川县、芦山县开展水利测雨雷达建设试点并投用,乐山市金口河区、峨边县和凉山州甘洛县3部测雨雷达组网建设试点相关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到2025年,全省将规划建设18部测雨雷达,构建基本覆盖全省的水利测雨雷达监测网。

一套新机制

预警转移和喊醒叫应责任精准到人

《意见》明确,预警转移实行“31机制,喊醒叫应实行“30123”机制。山洪灾害防御“30123”叫应机制是指,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后,各接收单位30分钟内作出回应,村级每1小时、乡镇每2小时、县级每3小时报告预警响应落实情况,直至受威胁群众转移完毕。同时,按照信息发布、接收回应(未应核查)、预警响应、措施反馈四个步骤,形成预警管理闭环。“31指,在转移避险过程中,由网格员、村组干部等组成的临灾现场指挥官、避险过程监管员、转移安置责任人”3人,组织群众到临时安置场所安全屋避险。

广元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熊彬用当地最新一次山洪灾害防御事例进行了举例说明。5271540分,广元市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1615分,广元市水利局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青川县全境以及剑阁县等14个乡镇可能发生山洪灾害(蓝色)。同一时间,广元启动山洪灾害预警信息“30123”叫应机制。

根据气象数据预判,青川县三锅镇苏阳村转嘴子组等点位存在山洪灾害极高风险。依照规定,这些点位的群众需灾前转移。接到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后,转嘴子组预警转移责任人杜军、网格员王中福、苏阳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军组成“3组,第一时间赶到转嘴子组,上门做村民工作,并帮助村民转移。不到1小时,山洪灾害涉及的36位村民,全部转移完毕。

安置完村民后,杜军立即将预警转移和监测巡查情况报告给了三锅镇。24小时内,杜军共报告24次转嘴子组的雨情;三锅镇向青川县山洪灾害防御部门报告12次;青川县向广元市报告8次。(四川日报记者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