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新知展厅。
星耀未来展厅。
问道前沿展厅。
市民参观科技馆。
人形机器人的机械舞精准灵动,八大行星模型在灯光下流转出宇宙的深邃,AI变脸屏前只需眨眼就可变身宇航员……德阳市科技馆自近日开馆以来,以41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156件互动展品与三大主题展厅,成了市民触摸科技、感知文明的新地标。这座集科普、体验、文化认同于一体的科普场馆,正以多元亮点书写着独特的科普篇章。
科普功能:
从知识传递到创新培育的全链条体验
德阳市科技馆坐落于旌阳区沱江西路470号,常设万象新知、问道前沿、星耀未来三大主题展厅,展陈内容各有侧重,从基础科学到前沿科技,从本土成就到科学精神,全方位构建起科学普及的立体矩阵。同时,常设展区与临展区、公众服务区有机融合,突破了传统的“看展览”模式,构建起“认知—体验—实践”的全链条科学启蒙体系。
在1楼与2楼的“万象新知”展厅,基础科学被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互动装置。“星球探秘”让宇宙不再遥远,参观者能亲手操作行星模型,理解天体运行;“电磁探源”通过静电实验,让“怒发冲冠”的奇妙现象成为理解电荷原理的生动教材;“声光探奇”用声波可视化装置、光影魔术,让抽象的物理法则变得直观可感;“机械探奥”拆解齿轮联动的奥秘;“童趣探梦”则用互动装置点燃幼儿的科学好奇心。这里没有枯燥的公式,只有“玩中学”的乐趣——小球在磁力引导下穿越偏振迷宫,骨头传导装置将音乐直接送入耳道,每个互动体验都在参与者心中悄悄播下科学的种子。
3楼的“问道前沿”展厅则是前沿科技的“浓缩体验场”。“量子密码”展区演示着信息安全的未来趋势,“数智共生”区的“AI绘画”“AI变脸”让参观者亲身感受人工智能的创造力。在“声音实验室”,对着麦克风哼唱就能实时生成声波图谱,科技的神秘感在互动中被轻松化解。
而“探索工坊”更是将科普延伸到实践层面。3D打印机层层堆叠出恐龙模型,激光切割机精准裁剪出精巧书签,编程课堂上参观者操控机器人绕过障碍——这些设施按年龄段设计活动,让“创新思维”从抽象概念变成动手能力,真正实现了“从知道到做到”的科普升级。
地域文化特色:
科技体验中厚植家乡情怀
作为“中国装备科技城”的窗口,德阳市科技馆最独特的亮点,在于将科技体验与本土文化深度绑定,让科普成为凝聚城市认同的纽带。
“问道前沿”展厅里,“神奇材料”与“绿色引擎”展区陈列着水轮发电机、风力发电设备等“德阳造”重器。这些诞生于德阳市的科技成果,不再是冰冷的工业产品,而是能让参观者触摸的“家乡骄傲”。大家在操作这些设备模型时,了解了新能源技术,直观感受到了“德阳制造”的硬核实力。正如家长李先生所说:“带孩子来这儿,不仅是感受科技的神奇,更希望他了解家乡的科技,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感。”这种将本土产业融入科普的设计,让科技馆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播功能,成为传递城市精神的载体。当孩子们在展厅里骄傲地指着“德阳造”设备向同伴介绍时,科技体验已悄然转化为对家乡的情感认同。
科学精神传承:
从展品到精神的深层滋养
德阳市科技馆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在传递知识的基础上传承科学精神。
3楼回廊的“星耀未来”展厅,铺展着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的事迹长卷。李四光手持地质锤踏遍山河的影像,邓稼先在戈壁滩研究核试验的手稿,屠呦呦实验室里的青蒿标本……这些珍贵资料让参观者明白,科学不只是公式与发明,更是“勇攀高峰、报效国家”的赤子情怀。在这里,科学家不再是课本上的名字,而是可感可知的精神“偶像”。
“我们希望这里不仅是展览空间,更是培养未来发明家的摇篮。” 德阳市科技馆馆长庄科的话道出了科技馆的深层使命。从本土科技成就到科学家精神,德阳市科技馆用多维内容告诉参观者,科技的进步,永远离不开扎根土地的坚守与面向未来的勇气。
4100平方米的空间里,德阳市科技馆以独特的科普模式、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精神内涵,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新地标”。在这里,每个参观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科学答案,更能看见科技与家乡共生长的无限可能。(文、图由德阳市科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