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为获奖选手颁奖
活动评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代表评委会作评审工作报告
技能测试
学生介绍作品
观看展览
起航:
影像之光点亮巴蜀
25日晚的四川科技馆,镁光灯点亮黑夜,也点燃了现场的热情。当天,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展评展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一场用影像编织的科学之旅由此起航。
开幕式上,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经戈代表东道主对参加本届影像节展映展评活动的嘉宾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希望青少年们保持对生活的好奇、保持对科学的热爱,珍惜高质量、高水平的交流学习机会,不断学习知识,充实自己,立志成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同时,他发出盛情邀请,希望大家在“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的成都,享受比赛、交流科学、收获成长。
来自四川的青少年们为各地参赛选手带来独具特色的开场表演。开场舞《小辣椒》将火辣热情的巴蜀风味带到了观众面前,诗朗诵《乘着宇宙飞船去上学》打开了孩子们翻越蜀道、走向远方的科学畅想。此外,还有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琪,电影《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为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举办十周年送来祝福……伴随着现场阵阵掌声,主办单位领导、评审专家和学生代表共同按下象征影像节展映展评开幕的“场记板”,正式拉开活动帷幕。
聚焦:
探究真理的初心
本届影像节吸引了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青少年参与,共收到科学影像作品4647部。活动中,138项入围作品的创作者、辅导教师和领队齐聚成都,一起聆听光影故事、感受科技魅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共赢,‘饿涝堰’的今生才会更好。”展映现场,来自峨眉山市第一中学的展欣睿主动介绍道。她的团队带来的作品“‘饿涝堰’的前世今生”起因于一次外出偶然发现的“饿涝堰”施工现场。为了知晓“饿涝堰”的前世今生,三位小伙走访了解了“饿涝堰”的前世,找到了治理“饿涝堰”的有效方法:对地下管道实行雨污分流彻底改造、实行“河长制”、定期打开污水检查孔以及定期进行清淤。“我想通过我这次的科学影像作品来呼吁身边的人,让他们知道环境、了解环境,进而去保护爱护环境。”展欣睿表示。
科普动画“夜空中最亮的星”,由福建永安市巴溪湾小学的学生杨瀚和曹思洋制作完成。杨瀚说:“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萤火虫看到北极星,发现自己的光没有它那么亮,觉得很失落。然后又遇到天王星,发现他不会发光,萤火虫这才明白不要和别人比较,要做自己,自己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谈及创作理念,曹思洋表示,去年在外婆家看到了很多星星,但到了城市就很难看到,于是萌生了制作这个视频的想法。
“为了吸引更多的小学生去探究科学知识,鼓励大家通过实验来寻求真理,我们拍摄了这部微电影。”作为影像节的老选手,带来“无字情报”科学微电影的选手段金逸说,“去年我们在长沙参加过科学影像节,学到了不少科学知识,大开眼界。为了拍摄今年的影片,我们在学校摄影兴趣小组专门进行了学习,独立完成了作品,也把科学现象生动有趣地展现在了这次影像节上。”
科学探究纪录片、科学微电影、科普动画,展评展映活动中,选手们的表达方式或许不尽相同,研究主题也是包罗万象,但每一部影片都饱含着追求科学、探究真理的初心。
成长:与专家学者对话
怎样将科学与美结合,探索更多未知的奥秘?为促进青少年更深入的学习科学影像知识,本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首次设立专题论坛环节,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印开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教授梁琰为2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科学影视盛宴”。
大屏幕上,几十组连接百年时空的新老照片依次展开,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印开蒲讲座中的精彩一幕。他带来的“重走威尔逊之路:见证中国西部百年影像变化”主题分享,以相同主题但横跨百年的的照片对比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以及“汶川大地震”发生10周年……这些在祖国大地上留下的深刻烙印,为全场师生带来震撼和启迪,也为选手们拍摄作品提供了新思路。
在“发现科学之美”的主题分享中,梁琰呈现了与团队创作的显微镜下的生物影像,让现场观众领略到自然生物在微观尺度下的美妙形态。在梁琰看来,科学是客观而理性的,美则是主观而感性的。当科学遇见美,就焕发了新的生机。“希望孩子能欣赏到这种美,并用影像、诗歌、语言去赞美。”梁琰表示。此外,他也希望孩子积极探究科学问题,尽可能地去发现问题、发现美,探索未知背后的规律。
“看到对比才知道,百年里我们的土地上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感叹祖国发展变化的同时,我更加觉得我们应该崇尚科学,敬畏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一位家长在听完讲座后说道。
点赞:
从书本到田野的追寻
备一瓶水、搭上一件外衣,在今年的科学影像节上,为更好地助力参赛选手,老师、领队和家长们不停在现场奔走着,身体力行为选手们给予支持。
“这是一场非常有意义的锻炼。”采访中,一位来自江苏南京的学生家长表示,自己全程陪伴孩子参与了活动。为了拍摄到夜间壁虎的活动轨迹,孩子利用周末早出晚归去公园蹲点观察;为了让展示更加直观,孩子和团队成员一起商讨布展解说事宜;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认可,孩子在今天的展示中大胆地去“推销”。“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在研究科学课题、制作影片中让孩子学会了团队协作能力,我要为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点赞!”她总结道。
有为活动点赞的家长,更有为孩子点赞的评委。“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们真的很不得了!”本届科学影像节大赛评委李景富对选手们的精彩表现称赞不已,“担任这几年大赛的评委,我最大的感受是孩子们的作品变得越来越精细了,无论是脚本设计、拍摄手法,还是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都和我们大人有不同的视角,反过来惊艳我们、引导我们。”
李景富谈到,科学影像节的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才,而参加比赛就是让选手们在崇尚科学,崇尚劳动,尊重人才当中成就自己。“透过作品可以感受到孩子们非常务实,真正从书本走出来,到田野树林里实地观察。也看到孩子们敢于去实验、敢于论证、敢于出错,甚至敢于亮丑,这是他们最可贵的地方。我相信,未来他们有的人一定会成为科学家,甚至会成为作家、导演。”
展望:
十年汇聚未来可期
“流浪月球”“石墙上的长者”“苹果坏掉一块还能吃吗”……闭幕式上,国内青少年科学影像的顶尖作品名单正式“出炉”。经23名青少年科技教育和影像技术领域专家评委独立打分、分组讨论提名、全体审议,最终来自四川省的展欣睿、朱俊杰、张鸿伟三位选手带来的“‘饿涝堰’的前世今生”斩获“科学万花筒”最佳科学探究纪录片奖;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凌子浩、罗心怡、原佩莹带来的“选择”斩获“科学万花筒”最佳科学微电影奖;福建省的曹思洋、杨瀚带来的“夜空中最亮的星”斩获“科学万花筒”最佳科普动画奖。此外,还评选出科学万花筒最佳单项奖19项,一等奖56项、二等奖76项、三等奖2890项。
回顾十年,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参与人数逐年增加。“青少年科普活动融合科学、技术和艺术,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是综合的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活动。”武向平说。
“一帧帧画面饱含热情,一组组镜头致敬科学。一路相伴、一路前行,影像节播下了科学的种子,点燃希望的火花……”在诗朗诵的回顾中,选手们坚定着科学的追求,守候下一个十年之约。
闭幕式上还举行了大赛会旗交接仪式。明年,第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展映展评活动将在天津市举办。(曾青瑶 本报记者 罗潇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