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市七中育才附属小学银杏分校 李爱蔓
夕阳亲吻西山,鸟儿哼唱悦耳旋律,花儿随风舞动身姿,苍翠欲滴的群峰簇拥着一条条清澈的河流……这便是我们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大家仔细观察过它吗?美丽的大自然如诗如歌,诉说着、吟唱着自然之语。
有这样一个人,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观察大自然,将气候状况对生物的影响、对农作物播种时间的改变一一记录在日记本上,经过几十年的呕心沥血,最终和另一位气象学家共同编写了中国第一本讲述物候的著作《物候学》。他就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家、中国物候学创始人——竺可桢。
我的床头摆放着一本书,名叫《科学家的故事》,我时常翻阅它。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家精神是科学家从事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品质,每个科学家都是靠着内涵丰富的科学家精神才取得成功。我敬佩每一位科学家,但每每翻看到竺可桢爷爷的故事,我都会做更多的停留与思考。
191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的竺可桢爷爷,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祖国。1920年,他任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南大学)。在这里,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开创了中国高等气象教育的先河。
1927年,竺可桢被邀请筹建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1930年元旦,清晨6点,一条气象预报随着电波传向四面八方。这是气象研究所在竺可桢的带领下,收集了中国和东南亚56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后,发出的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制作的天气预报。这条气象预报的播送,结束了由外国人垄断中国气象预报的历史。从此,中国有了自己领土领海内的气象预报。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爷爷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投身于新中国科学事业建设之中。他积极参与并领导了我国大规模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在充分掌握各个地区自然条件特点、变化规律、分布情况及社会经济演变历史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具体意见,为中国宏观规划和区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晚年,竺可桢爷爷又发表了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84岁高龄且重病缠身的他在病床上还坚持通过收音机记录天气情况,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我敬佩他,敬佩他的细致、他的坚持、他的眼光、他的无私。反观自己,遇见困难我总是想要退缩放弃,竺可桢爷爷却能坚持不懈地做好一件事情,就是源于他对大自然的那一份热爱和对祖国发展的一份使命感。我一定要向他学习,用细致的观察、认真的态度、持之以恒的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力争为我敬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