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5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打工打出新天地 幸福生活奋斗来
乡城县洞松乡热斗村劳务输出拓宽群众就业路

近日,走进甘孜州乡城县洞松乡热斗村,阳光照耀下的村子很安静,只有几名老人在悠闲地散步、拉家常。

村子里的人哪去了?

64岁的村民崩改笑着说:“除了上山挖虫草、放牦牛的,其他年轻人都被‘撵’出去了,在家闲着咋子嘛,出去挣钱多安逸。”

61人外出务工,每年创造“打工经济”150余万元……热斗村科学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成功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撵人”出村

村子不再养“闲人”

2014年9月,热斗移民新村建成,涵盖原来热斗村、克斗村、固松村、木因村、卡心村5个行政村的搬迁移民,共30户208人。

“为挪得出住得稳,2017年村里建起了188亩特色水果基地,形成了集约化农业生产。这样一来,解放了村里大量的劳动力。”热斗村驻村第一书记多登介绍。

闲来无事不从容。“让这部分富余劳动力发挥作用,不再当无所事事的闲人,成了村里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多登说,通过了解,村上大部分村民都掌握夯筑房屋土墙的技术,还有部分村民有房屋绘画和雕刻技术,而临近的云南省东阿乡需要大量这样的工匠。何不让这些富余劳动力填补劳务“缺口”,出门打工挣钱呢?

驻村干部和村“两委”一商议,决定组织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为村民开辟一条新的增收途径。可在村干部们忙着到云南联系夯筑土墙业务的同时,村民却“不为所动”。

症结何在?联系该村的乡组织委员翁杰带着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挨家挨户找原因。

经过走访了解到,当地村民们大多有“三害怕”:一是藏族最讲孝顺,出去打工留下老人,害怕被别人笑话“不孝”;二是没出过远门,害怕干了活得不到工资;三是出门在外,家里有大事小事,害怕家人没人照顾。

针对“三害怕”,村里给出了“三放心”对策:一是帮助村民改变观念,讲明白在长辈身体健康、能独自料生活的前提下外出务工,是发家致富、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家庭幸福指数的途径,是一种更孝顺的表现;二是外出务工,村里会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有一定的保障;三是村里会根据各自家庭具体情况决定村民是否外出务工,并且根据农忙农闲适时调配人员,哪家有大事小事都会得到帮助。

道理讲得明白,顾虑烟消云散。2018年3月5日,由村里组织的第一批打工队24人浩浩荡荡出发,前往香格里拉镇东阿乡承包了14座藏房土墙的夯筑工程。

“撵”人出村,热斗村走出了外出务工第一步。

尝到“甜头”

富余劳力往外“涌”

“出去时空口袋,回来时满口袋。”2018年5月28日,第一批外出务工人员回到村子,平均每人收益6000元。

第一批打工村民尝到“甜头”,希望继续走“打工路”;未赶上“第一趟”的村民也纷纷要求外出务工。

“虽然大家都想外出务工,但不能由着大家无序地往外‘涌’。”热斗村党支部书记兰美成说,富余劳动力如何打好工,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责任。

为此,该村进一步完善登记台账,根据各自家庭具体情况明确哪些人能外出务工,对有些不能离家的村民,尽量帮助实现就近务工。经过梳理,最终确定外出务工人员61名,就近务工人员7名。同时,热斗村制定外出打工安全制度,建立微信群,让打工人员随时保证信息畅通,“绝不‘失联’一分钟”。

对于外出务工方式,热斗村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村里组织务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会计和村统战宗教员、村综治维稳员、村组宣群团员分成两个组,负责联系外出打工业务,并定期进行跟踪保障;“另一条腿”是村民可通过亲戚朋友牵线搭桥外出务工,但走“第二条腿”时,村民要把具体情况报备给村“两委”, 村“两委”负责帮助给予分析建议。

热斗村还进一步完善互助制度,让外出人员解除后顾之忧。

“以往我除了干点农活,一年到头就在村子里闲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从去年3月到现在,除了农忙外,我外出打工7个月,挣了两万余元,家里买了电视、洗衣机、冰箱,日子越来越好过了。”39岁的村民中太高兴地说。

52岁的阿者呷则就近在村里的特色水果基地找到了季节性打工岗位,“就是浇水、锄草、修枝这些农活,都是老本行,干起轻轻松松,一年还能挣一万五千块钱。”

如今,“闲耍不出好日子,幸福生活奋斗来”的理念已植根在村民们的内心深处。在全村30户208人中,已有61人在外打工,7人就近打工,村民打工年总收入达150余万元,实现了家家有外出务工人员、户户有“外来收入”。

增强本事

劳务输出创品牌

经过一年的“运作”,热斗村打工队伍名声在外。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一说起夯筑土墙,大家都会说:“请乡城热斗的噻!”

时间一长,热斗村民开始不安于现状,要摘掉“热斗村人只会打土墙”这个“标签”。

打铁还得自身硬。热斗村把增强本事作为外出打工的当务之急,乡联系领导、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专门到香格里拉市、丽江市、临沧市、大理市等务工地进行走访调查,明确了各地用工方向,梳理出急需培训的项目。乡城县及洞松乡整合多方力量,对热斗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泥瓦工、电工、绘画、旅游礼仪、苗圃管理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促使村民学技术、学技能,让热斗村民“七十二行”门门懂、样样精。现在,热斗村已基本能实现“一条龙包干”,再也不是处在“低端产业链”了,“热斗”已然成为附近劳务输出的品牌。

“以往我们都是被人家称作‘打墙的’,现在人家都喊我们‘师傅’。”学了泥瓦工技术的尼玛很有成就感。他表示,越是这样越要把本领提高,“别让人家把热斗人‘看扁了’”。

村民外出打工,本事增强了、眼界开阔了、心胸博大了。“以往村里做个啥公益,大家靠边站;现在只要说村里有啥事,大家都站拢来,害怕落后了。”热斗村相关负责人说,外出打工带来了新气象、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打工带来大变化,热斗村人过上了幸福生活,脸上时时都洋溢着笑容。(吴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