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9 期 / 第6版:地方报道
吹响工业崛起号角 夯实产业硬核支撑
丹棱县多方发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工业是地方经济的基础和支撑,一直以来,眉山市丹棱县高举工业强县大旗,深入实施财政、国企双轮驱动,深化国企改革三年攻坚,推动实体化运行,提高工业税收贡献率,同时锚定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农产品及食品饮料加工等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带动高质量发展的阳光道。

提质增效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我们已成长为国内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粉碎机设备制造行业顶尖企业。近日,位于丹棱县经开区的四川利达华锐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达华锐)一片忙碌景象。据该公司技术研发总监刘晔介绍,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4月,每天80余名工人加班加点赶工期,全力冲刺1.2亿元全年目标任务。目前我们已实现产值9000万余元,通过最后一个月的冲刺,全年目标任务实现在即。

2017年落户丹棱的中小企业,到国内行业第一、产值破亿元、核心产品市场份额超20%的行业翘楚,利达华锐的壮大之路是丹棱县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一个生动案例。

近年来,丹棱县结合双碳战略,全面实施工业崛起工程,构建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建材和农产品及食品饮料加工“3+1”产业格局。目前,该县已形成以丹齿精工、瑞迪佳源为龙头的高端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柯美特、澳力鑫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中科兴业、兴晟锂业为首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威兰特、雅香居为首的食品精深加工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2021年,丹棱县以机械、建材产业为代表的制造业占全县工业比重约70%,产业规模、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下一步,丹棱县将进一步聚焦产业细分领域,抓实抓细抓深机械制造产业链、新型建材产业链、农产品及食品饮料加工产业链、新材料产业链,力争打造多个细分产业集群,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

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

创新一直是我们企业的重中之重,今年8月我们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对我们今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日,同样位于丹棱经开区的四川欣汇铖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汇铖),80余名工人忙碌在制动器生产线上,通过下料、热处理、精密加工等工序,一块块厚厚的钢板在工人们的巧手中变成了一件件制动器,它们将发往沿海地区成为汽车、数控机床、医疗设备的关键组成部分。

据欣汇铖副总经理郭朝华介绍,当前该公司正在全力冲刺3000万元产值的全年目标任务,每天工人两班倒生产,人休息机器不休息,确保实现满堂红

创新一直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基,作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欣汇铖为保持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设置专项经费保障每年对企业的研发投入。

据了解,该公司对于创新驱动的重视,是丹棱县工业经济专注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的一个切片。截至目前,该县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全县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3%,在强链补链稳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丹棱县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丹棱工业经济将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引领,党委政府将加大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创新联合体的力度,争取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个。同时,该县将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腾笼换鸟,推动僵尸企业、闲置低效用地有序清退,释放空间环境容量,为县域内企业发展、招商引资提供更多空间。

效能提升

园区功能进一步完善

丹棱县经开区是丹棱工业经济的核心区域,这里集中了全县约95%的工业企业和工业产值,可以说该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丹棱工业乃至丹棱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近期,进入四季度冲刺关键期的丹棱县经开区园区内马达轰鸣声不绝于耳,处处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增强区域吸引力,提升服务是关键。为此,该区三措并举破解企业难点堵点问题。一是招工困境。今年以来,丹棱县经开区联合县就业局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共计12场,动员企业开展网上招聘、自主招聘等共51户次,提供岗位1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约660人,协调教育部门解决15户企业共计25名适龄儿童入学问题,帮助企业员工安心留丹工作。二是融资渠道。该区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并与银行对接协调,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在今年前三季度金政企对接活动中,累计收到14家企业融资需求2.52亿元,县级风险补偿基金目前已与28家企业签订贷款合同,累计放款金额达7150万元。三是企业诉求。该区创新探索企业诉求日服务品牌活动,企业有困难只管吹哨,各级部门接招,园区落地销号。同时,10月以来,丹棱县创新推出《干部联系企业制度》,采用“1名领导+3名干部工作模式,分若干小组全覆盖经开区园区全部企业,服务企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据丹棱县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加快打造绿色产业集聚区,全面完成扩权赋能,健全后勤保障,优化园区服务,制定园区建设导则等,保障项目快速落地。同时,该区将探索实施管委会+工投公司模式,激发园区选人用人活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罗俊涵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