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2 期 / 第5版:乡村振兴
从“零”到“一”的突破——热斗村实干奋进开新局

从海拔3700米的空打山上搬迁至海拔2700米的卡心坝子,从毫无产业发展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集体经济增收,甘孜州乡城县洞松乡热斗村不仅环境变了,而且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群众的幸福生活生活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升高。

今年1月,热斗村被评为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从“零”到“一”,热斗村如何突破定势,彻底甩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高山窘境

禁锢村民幸福之路

过去,热斗村33户村民都住在海拔3700米的空打山上,道路不便、信息不通,加上村庄四面环山、地势坑洼,庄稼收成不好,村民为此苦不堪言。

在当地,通往热斗村的路只有一条,仅能容下一匹马驮着不多的行李勉强通过,很多时候村民要买一些必须品需要往返好几趟,如果村里突然有人得了重病,只能几个人轮流背着到乡卫生院。狭窄的小路,犹如一条没有尽头的长绳系在群山之间,也在村民心里系上了一个心结。

窘境不止于此。

由于海拔高,缺水严重,热斗村所产的青稞不多。虽然后来村里修了水池,也得看天什么时候下雨,没下雨的就要到山下河边打水驮回家里,沉淀几天才能用。在经济收入上,一年四季里,村民最盼望的就是采摘虫草、松茸的季节,除此之外便没了其它收入来源。

随着易地移民搬迁的号角吹响和以工代赈的推进,热斗村村民搬迁到海拔2700米的卡心坝子,在政策的指引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生活环境越变越好。

从山上到山下,变化的不仅仅是海拔1000米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解开了村民多年来的心结。

“现在村里修起了硬化路,自来水都通到家里咯,看病、用电啥的都方便得很,和以前相比变化简直是翻天地覆啊!”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正在村里散步的扎西大爷脸上挂满笑容。

打开新局

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如今在热斗村,破土房变成了宽敞的新房,泥巴路变成了干净的硬化路,家家户户都进行绿化、栽种果树,这样的生活是村民们以前不敢想象的。

由于村里通往县城的距离近了,村民们便把自家种植的水果拿到乡城县青德藏乡田园AAAA级景区的公路沿线叫卖,收入也逐渐好转起来。

单打独斗不是长期的致富办法,如何把“散打”变成“抱团取暖”?洞松乡给出良策。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洞松乡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了四川省藏水田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在热斗村流转了近200亩土地,并建立采摘园区、修建特色藏猪养殖基地,让村民在合作社指导下散养藏猪,公司再以对散养藏猪进行统一收购的方式,形成“订单”作业,让村民稳赚不赔。另外,村民也在流转土地内务工。现在,热斗村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0余万元,每户每年也可以实现1万元以上的收益。

在有了集体收益的基础上,热斗村按照乡里面制定的“1+N”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开展泥瓦工、电工、绘画、旅游礼仪、苗圃管理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以此为技能输出创造必要条件。如今,热斗村村民已经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丽江市、临沧市、大理市等地务工地,“热斗”俨然成为附近劳务输出的品牌。

“以前要啥啥没有,现在政策好了,靠着自己努力,想啥都可以有条件实现。”扎西大爷对幸福生活充满信心。(本报通讯员 吴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