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7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破局银发难题 成都智慧康养以双路径实现“从有到优”


全球首款基于3D+红外双模态的衰老分析系统。成都市科技局供图

当前,我国智慧康养产业面临“技术与场景脱节、产品体验适配不足”的突出问题——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超40%高校康养技术因“未能精准匹配养老需求”难以落地,近30%产品因“操作复杂、忽视老年习惯”使用率偏低。而在近日举行的“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成都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现场,一系列创新成果密集亮相,清晰勾勒出成都科技赋能智慧康养,实现“产品供给”到“优质服务”的进阶图景。

究其原因,其核心突破在于两大路径:以校地合作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依托研发机构优化产品体验,每一步均精准攻克养老领域的痛点难题。

市校合作

构建技术转化机制破解落地困境

老年群体健康检测需抽血等待、独居老人安全保障与隐私保护难以平衡,是长期困扰智慧康养行业的核心痛点,根源在于“高校技术研发与养老场景需求脱节”。近年来,成都通过构建校地合作机制搭建“技术转化桥梁”,逐步打破这一发展壁垒。

例如,老人做衰老评估、中风风险检测时,往往存在行动不便、抵触有创检测的现实需求。对此,北京大学韩敬东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展开合作,经过200余次针对老年群体的测试,确定了适配久坐、弯腰困难老人的检测参数,并联动社区养老中心与医疗机构优化服务流程,成功将实验室中的3D+红外双模态技术转化为可落地的BeyondAge衰老分析系统。“这是全球首款基于3D+红外双模态的人脸衰老时钟技术的BeyondAge衰老分析系统。”相关负责人吴茹怡在展演现场介绍,老年群体仅需静坐完成面部扫描,15分钟内即可获取生理年龄、中风风险等多项健康数据,检测成本较传统方式降低了60%,且已纳入医保结算,服务覆盖成都多家医院老年科及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摄像头监控与老人隐私保护的矛盾一直是养老行业的一大难题,四川天府新区北理工创新装备研究院基于北京理工大学的毫米波雷达技术,研发出无需图像采集即可感知活动轨迹的智能跌倒检测仪。“它最大的特点是强隐私、非接触。”项目负责人李心晨解释道,设备通过雷达点云成像原理感知室内人员活动状态,无需拍摄任何图像或视频,即可精准识别老人是否发生跌倒,并自动报警。目前,该产品的第二代产业化成果,在多地进行了大规模应用,主要服务于养老机构,并正积极探索进入社区和家庭,以应对“9073”(90%居家、7%社区、3%机构)模式下,老年人居家养老的迫切安全需求。

截至目前,成都已与多家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推动一批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养老实际场景,有效解决智慧康养产业“有技术储备但无产品供给”的初期困境。

研发机构

聚焦需求优化实现服务升级

若说校地合作为智慧康养产业奠定了“产品供给基础”,那么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力,则针对行业“产品功能达标但体验欠佳”的短板,推动服务从“满足基础功能”向“优化使用体验”升级,实现与老年群体身体机能、生活习惯的深度适配。

不用石膏,骨折固定有了更轻便、舒适的新选择?展演期间,在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的展台前,工作人员展示了一款由3D打印技术制成的外固定支具。据了解,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联合相关团队收集5000余组老人骨骼数据,建立适配老年群体的技术标准,优化3D打印固定器具的重量、透气性与贴合度,将服务流程从传统的“等待数日”压缩至15分钟,让老人当日即可获得适配器具并正常开展洗漱、买菜等日常活动,解决了传统骨折固定方式“重、透气差、难清洁”的痛点。目前,这一优化后的康复服务已进入全国30余家医院临床使用。

在智能照护领域,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聚焦“机器人与老人交互适配性不足”的问题,通过收集老人常用语言样本优化语义识别能力,结合触感感知技术提升服务安全性,研发出能精准响应“递取物品”“用药提醒”等需求的智能照护设备“贡嘎1号”人形机器人。展演现场,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一款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预计未来3~5年内有望进入家庭、养老机构等场景,为老人提供更贴心的照护支持。

此类研发机构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重量、舒适度、操作便捷性等细节维度持续优化服务,推动智慧康养真正实现“懂老人、适老人”,助力产业从“有产品”向“优服务”跨越。

成都智慧康养“从有到优”,本质是围绕行业痛点开展的持续进阶:发展初期依托校地合作解决“技术落地”问题,推动优质技术转化为可用服务;后续依托研发机构解决“体验优化”问题,实现服务与老人需求的深度适配。这一路径不仅破解了当前智慧康养产业的核心困局,更指明未来发展方向。正如参展老人所言:“科技并非冰冷的器械,而是助力我们实现有尊严生活的重要支撑。”(黄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