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7 期 / 第4版:社区科普
震级≠烈度

格桑扎西

    2305分,在成都市青白江与金堂交界处(北纬30.74度,东经104.46)发生5.1级地震,震中位于龙泉山断裂带北段。每次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和中国地震局会第一时间发布地震震级,根据震级的不同,在地震发生后37天,中国地震局还会发布该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图。烈度和震级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看。

 

灾区以外的很多群众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地震震级上,只关心该次地震释放了多大的能量,是不是又会打破历史纪录。然而,对于灾区所在地政府,更关心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破坏、生命线损失的程度;而生活在灾区的群众,更担心房子能不能住,生产生活能不能尽快恢复,还会不会遭受更严重的破坏等。

我们可以把地震震级抽象成一个白炽灯,每次地震的区域抽象成一个球场,白炽灯位于球场正中央。释放不同能级的地震就对应为不同瓦数的白炽灯,那么,每次地震所对应的震级就是唯一的。而烈度则是描述我们处于球场各个位置的光照强度,离灯泡越近,则我们感受到的光照越强,反之,则越弱。我们根据不同位置的地震破坏程度,结合人员反应、建筑物和地质破坏情况,将地震烈度由轻到重划分为12个破坏等级,因此,每次地震所对应的烈度就会有分级。当然,实际的地震烈度会受震级、深度、距离、工程地质条件和建筑物质量等因素影响,分布不会像光照那么均匀,但是通俗意义上,地震烈度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我们所处地理位置的地震破坏程度。

地震局的目标就是要搞清楚这个“灯泡”什么时候亮?在哪座球场“点亮”?它大概是“多少瓦的灯泡”?通过地震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为未来地震工作防震、抗震设防完成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烈度区划,但是,地震的短临预报目前仍是困扰地震学家的世界性难题。还不能准确掌握“灯泡”的点亮时机,那么我们就先解决“灯泡”亮了之后产生的问题。地震发生后,地震局会利用各种科学手段,短时间内告诉“球场内”不同位置的人员,接受了何种强度的“光照”。对于灾区所在地政府和群众而言,准确的烈度评定信息,不管在生命救助调度、转移安置部署、灾害损失评估、恢复重建规划、建(构)筑物科学设计和区域地震地质研究等方面都更具体和更有现实意义。

地震震级是通过科学计算得出一次地震释放能级的物理量,而烈度是描述该次地震对地表和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它具有多指标的综合性和分等级的宏观性,它的特点在于简单,通过综合评定,能够快速给出一个粗略而概括的量,从而有效指导抗震救灾部署和用于防灾准备。(作者系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应急保障中心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