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科考队驻扎在希夏邦马峰国际营地(海拔5600米)。
科考队员攀登到海拔6000米的工作地点。
本报讯 日前,记者从成都理工大学获悉,由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古生态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苏涛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带队的科考队,于日前圆满完成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下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巅峰使命2023”古生物科考任务。苏涛教授作为共同负责人承担了第二次青藏科考专题“生物与高原隆升协同演化”,并担任“巅峰使命2023”古生物科考小组组长。
据了解,此次野外科考在中国西藏登山队的大力协助下,来自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14名队员加入其中,主要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卓奥友峰和希夏邦马峰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展开。
在高海拔地区,科考队员们克服高原缺氧、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等不利条件,充分发扬成都理工大学“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攀登者精神,实地勘测了数条新近纪沉积地层剖面,采集到大量生物化石标本。其中,古生物科考队在希夏邦马峰海拔近6000米的地区连续奋战4天,明确了60年前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栎叶片化石具体层位,获得一批珍贵的动植物化石标本。此次科考活动有望为认识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质时期的生物多样性面貌及其气候和抬升历史提供关键证据。
“第二次青藏科考是重大科学工程,于2017年启动,主要围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影响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组织国内大量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旨在揭示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变化机理,优化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提出亚洲水塔与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第三极国家公园群建设和绿色发展途径的科学方案。”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向第二次青藏科学考察研究致贺信时说,希望科考研究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2022年开始的‘巅峰使命’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5支科考分队13支科考小组组成,聚焦珠穆朗玛峰及其周边极高海拔地区的水、生态和人类活动变化。”(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