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3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
脚癣很常见 防治真关键

● 佘冬华

多雨季节,部分人群往往会遭受“足部真菌感染”的困扰,其引发的瘙痒感剧烈,令人颇为烦恼。对于这种情况,了解相关基本常识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是脚癣?

 脚癣又称脚气,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把“脚气”和“脚气病”视为同一疾病,然而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疾患。“脚气”即“足癣”,而“脚气病”则是维生素B1缺乏症,表现为神经炎、四肢肌肉瘫痪,这是由神经性血管作用或酸性物质刺激引起的小血管扩张,以后逐渐加重,可发展到膝、大腿,甚至全身。因病症主要表现在双足,故称为“脚气病”。

脚癣是一种接触传染病,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共用面盆、脚盆、脚巾、手巾、拖鞋及澡盆等。由于用手抓痒处,常传染至手而发生手癣。真菌在指(趾)甲上生长,则成甲癣(灰指甲)。

病情起因

该病主要是由致病性皮肤真菌所致,尤其在足部颇为常见。病情常为单侧发生,时间长了,也可能会双脚患病。人的足底和趾间没有皮脂腺,从而缺乏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生理防御机能较差,而这些部位的皮肤汗腺却很丰富,出汗较多,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足底部位皮肤角质层较厚,角质层中的角蛋白是真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真菌生长。

此外,脚癣的诱发还与生活习惯紧密相关。不良卫生习惯常使足癣发病率增高。真菌喜爱潮湿温暖的环境,夏季天热多汗,穿胶鞋、尼龙袜者更是为真菌提供了温床;冬季病情多好转,表现为皮肤开裂。

症状类型

1.水疱型。多发生在夏季,症状是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数日后干燥脱屑,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瘙痒剧烈。

2.糜烂型。特点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

3.鳞屑角化型。此症状表现为足底、足缘、足跟部皮肤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

治疗方法

1.趾间有糜烂、渗液者,不可外用刺激性强的药,最好先使创面收敛干燥再用药。可采用1∶8000高锰酸钾溶液(取其粉末用温水溶解至水呈浅粉红色,颜色不要太深,浓度太高反而会腐蚀皮肤)湿敷,然后外用油剂或粉剂,待皮肤干燥后改用盐酸特比萘芬软膏。

2.如果皮肤角化增厚严重,抗真菌药物很难渗透吸收,可先用10%水杨酸软膏或裂净、复方苯甲酸软膏等软化角质,再用抗真菌药物。

注意事项

脚癣是一种慢性感染,真菌寄生角质层中生长繁殖,需长期用药才能杀死它。患者常在症状稍有缓解后便中断治疗,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往往导致病情反复,与疾病的周期性复发密切相关。如此“症状一消即”的行为使得根治脚癣变得更为困难,长期可能引发灰指甲或丹毒等其他并发症。

一般情况下,人体皮肤的代谢周期为28天左右,建议至少持续用药四个星期,以确保真菌被彻底根除。此外,患者在感觉好转后,不可擅自中断治疗,而应继续用药数周,最好通过霉菌检测及培养,连续三周结果呈阴性,方可确认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驻成都办事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