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4 期 / 第5版:科技扶贫
大竹县:农村电商销售额突破3亿元


入冬的竹乡大地,生机勃勃。

鼠标轻轻一点,世界近在眼前。125日,在达州市大竹县电子商务集聚区,该县金鸡乡花楼村三组贫困户李俊杰足不出户,只需点击鼠标,敲打键盘,每月就能进账7000余元。

近年来,大竹县以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实施电商“万千百十”计划,积极探索“互联网+电商扶贫”模式,加强电商扶贫政策支持、电商基础设施建设等,带动农村实现产业升级。今年,全县农村电商网络销售额突破3亿元。

健全服务体系

助推农特产品走出“深闺”

大竹县盛产醪糟、香椿、白茶、豆干等农特产品,但过去销路不畅,“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他们依托电商平台源源不断地“飞”往全国各地。

2016年,大竹县启动省级电商脱贫奔康示范县建设,20173月成功申建。全县因地制宜建成占地11500平方米的电子商务聚集区、138个乡村电商服务站,搭建起县、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将电商终端延伸到农村。同时,还建成村级物流配送站89个,升级打造1200平方米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个,解决了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难题。

“目前,我们策划了石门黄花梨、庙坝猕猴桃、天宝蜜柚3个产品的网销活动,网销量分别达到25万、2万、1万余公斤,助农增收90万余元。”该县商务局电商办主任刘军告诉笔者,电商服务中心还为本地农产品提供包装、网销及品牌推广服务。迄今,打造的“大湾牌”鸡蛋已成交2500余单、8万余枚,帮助群众增收10万余元。

量身定制菜谱

精准扶贫搭上网络“快车”

“以前总梦想能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现在天天都在电脑前上班。”庙坝镇老场村贫困户杨洪说,通过县上的电商培训,他成为了村级电商服务站负责人,管理全村农特产品的收购及销售,每月除2000元的淘宝“云客服”收入外,还有电商服务站代买代卖带来的收入。

大竹县通过分层次实施青年电商提升计划、干部电商轮训计划、群众电商普及计划,重点针对村干部、专合社负责人、创业青年、贫困户等人群开展网店开设、宣传推广、产品营销等电商培训,既有效解决了农村电商人才缺乏问题,又实现了贫困群众就近就业。今年已完成普及培训8780人次、专题及创业培训1510人次,21名贫困群众成为成为淘宝、阿里巴巴“云客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竹县针对贫困户及残疾人等帮扶对象开展电商扶贫培训,帮助他们在电商交易平台上开办网店,直接变身网商,并提供后续服务,通过教育培训、资源投入、市场对接、政策支持、提供服务等形式,帮助贫困群众直接以电商交易实现增收。迄今已培训贫困户1700余人次。

注重利益联结

电商串起产业致富“链条”

接订单、选商品、包装商品、发快递……在人和镇栏岭村电商便民服务点,村干部陈明君熟练地操作着。“虽然我们开张才一个多月,仅土鸡蛋就接了23单,卖出1000多枚。”

今年,陈明君通过培训成为该村的电商管理员,帮助村里销售“川东旧院绿壳土鸡蛋”、香椿等农产品,并免费为村民在购物网站上代买电视机、衣物等生产生活用品。

“我岁数大了,搞不懂网上购物,每次充话费、买东西都是找陈明君,也用不着跑到街上去,方便得很哟!”67岁的村民梁仁翠感叹道,“现在村里电商服务站可以代销土鸡蛋等农产品,村民们都愿意扩大种养规模。”

大竹县通过建立“电商+龙头企业(专合社)+农户(贫困户)”“电商站+农户(贫困户)”扶贫模式,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于一体,建立起利益链接机制。并引导专合社、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签订网购网销协议,定时定点收购农副产品,帮助和吸引贫困户参与进来,实现完全或不完全就业,推动农产品上行增加收入。2018年,全县电商精准扶贫1250人、脱贫900余人。(王晓林 邓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