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6 期 / 第4版:科学生活
面对盛夏“烤”验 中暑的正确应对方法

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有一位56岁女子做完农活后,因中暑身亡;无独有偶,福建省厦门市一名50岁中年男子清晨5点多出门下地干活,连干4个小时后中暑晕倒在田间……这类事件的发生令人惋惜,同时再次提醒人们,一定要慎防中暑。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暑的正确应对方法,以及夏季农事生产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中暑是威胁生命的急症,若未能及时有效治疗,患者会出现高热、抽搐,造成永久性的脑损害或者肾衰竭,甚至死亡,不可大意。据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孟庆冰介绍,严重中暑意识不清之后30分钟内,若体温降不下来,就非常危险了。

◎易中暑人群

喝水少的人:水分补充不够,不利于身体排汗散热。

肥胖的人:胖人皮下脂肪厚,比较不容易散热。

腹泻的人:拉肚子容易因流失过多水分导致身体缺水,进而引起中暑。

睡眠不足的人:常熬夜或睡眠不足时,通常心肺功能较差,会影响排汗。

不爱出汗的人:汗腺不发达或使用抑制排汗药物的人,身体散热功能失衡,易中暑。

剧烈运动的人:运动会加速体内产生热量,运动量越大,产热越多,越容易中暑。

老年人:循环功能减退,皮肤汗腺汇萎缩,机体散热不畅。

◎中暑急救如何做?

在中暑后的自行急救环节至关重要,有哪些错误操作?正确操作是什么呢?

错误操作:

掐人中无济于事。中暑的根本原因是人体产热和散热平衡严重失调,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降温、脱离热源。掐人中仅仅能起到刺激疼痛的作用,与掐大腿无异,不能用来急救。尤其对于昏迷的病人,掐人中有时甚至可能因为疼痛刺激引起误吸窒息,反而存在病情加重的潜在风险。

猛喝凉水当心“水中毒”。中暑后需要合理补水,但不建议大量喝凉水。因为大量出汗会伴有电解质的流失,如果此时只是大量喝凉水,会导致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也就是俗称的“水中毒”,严重时可能引起脑水肿昏迷。此时喝水要少量、多次,分口喝,适当加些盐会有更好的效果。

藿香正气水可能加重脱水。首先,藿香正气水主要用来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也就是热伤风,而中暑并不在藿香正气水的适应证当中。其次,藿香正气水的酒精含量为40%~50%,服用后可能引起严重的脱水,中暑损伤会更严重。

吃退烧药适得其反。中暑发热的机理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不同。中暑导致的发热,是因为人体的散热中枢受阻造成的热量在体内积聚,不能通过出汗来散发热量;而退烧药主要通过身体发汗来达到降温目的,中暑后服用退烧药会适得其反。因此,中暑后首选物理降温。

正确做法:

迅速远离高温环境。将病人转移到附近阴凉通风处躺下,有条件的话移到空调房间。解开其衣服,同时使其双脚抬高,这样有利于增加病人脑部的血液供应,同时也起到散热的作用。

及时补充水分。如果病人意识清醒,可让其饮用一些淡盐水。但补充水分不宜过多, 不然会引起腹痛、呕吐和恶心等不适症状。不宜饮用咖啡或酒精类饮料。已经昏迷者,不要强行喂水,以免引起气道梗阻或呕吐窒息。

迅速降温。在腋窝、头部、腹股沟大动脉明显处用冰袋或冰块进行局部降温;还可以用医用酒精、温水反复擦拭全身,然后用扇子或电风扇吹风,以加速身体散热,但要注意适度。也可对中暑者进行皮肤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以促进散热。当病人体温降至38℃以下时,就要停止吹风、洒冷水等强制性降温方法。

◎夏季喷洒农药的注意事项

夏季是各类农作物生长快速的发育期,也是病虫害的高发阶段。所以,喷洒农药、预防病虫害是农户夏季的农事工作之一。然而,长时间在田间劳作,人体容易出汗,毛孔舒张,这时农药容易渗透进皮肤引发中毒。高温天气里的农药中毒与夏季中暑有类似症状,致使农药中毒者容易被误认为中暑,而难以获得及时救治,因此要正确识别农药中毒。同时,夏季喷洒农药时的预防措施也必不可少。

首先,要避免在中午高温时洒农药,每次喷药时间不应超过3小时。最佳施药时间应在晴天上午(露水干后)9点左右或下午5点左右,阴天全天可施药。

其次,喷洒农药时要加强个人防护,应穿戴长裤、长褂、手套、口罩等,喷洒农药后要及时脱去衣裤,并及时洗手、洗澡,用肥皂水洗全身,但切忌用热水,以免农药经皮肤吸收而引起中毒。

另外,喷洒农药时要注意风向变化,不能逆风,应顺风喷洒。在喷洒农药时,一旦出现头晕眼花、心率加快、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喷药,及时到正规医院对症治疗,以免发生意外。(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