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长青
说起贫血,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但是大家是否知道贫血只是一种症状,而不是具体的疾病呢?在医学上,医生会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态及发病程度,将贫血分成不同种类。其中,根据红细胞大小的一种分类方法,把贫血分为三大类:小细胞性贫血、正细胞性贫血及大细胞性贫血。今天我们具体说说,正细胞性贫血的相关知识。
正细胞性贫血,是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为85~9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为320~360g/L,红细胞形态、大小正常的一类贫血。引起此类贫血的病因主要有四类: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及骨髓病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障碍,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黄骨髓,造血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般按照遗传性(先天性)和获得性(后天性)分类:遗传性疾病主要是范可尼贫血、舒-戴综合征及先天角化不良;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因素就较多,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性(烷化剂、氯霉素、抗代谢药氨甲喋呤等)、化学毒物(苯、有机磷、有机氧碳水化合物)、病毒感染(EB病毒、HIV)、妊娠因素、医源性接触(射线、细胞毒性药物)。
再生障碍性贫血如何检查?首先,血常规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贫血症状,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以确认造血系统是否受到抑制;其次,骨髓检查可以通过细胞形态、免疫组化、骨髓病理观察造血系统是否有异常,同时还可以进行其他的精细化检验技术,如染色体核型分析(范可尼贫血)、流式CD55/CD59检查(鉴别PNH)等。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由多种原因导致成熟红细胞寿命缩短、红细胞破坏速率超过骨髓代偿能力而出现的一组贫血。然后又根据内在原因和外界环境对红细胞的影响,将溶血性贫血分类为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和获得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属于先天性贫血,它是因为红细胞自身的发育不良而引起的一类溶血性贫血,有蚕豆病、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是身体受到外界环境的感染刺激导致的一类溶血性贫血,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综合征等,还有物理因素导致的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及化学药物引起的感染、脾亢等。
血常规是检测贫血最基本也是最常规的检测方法。在完成第一步贫血检测后,后续就可以利用其他检验方法来鉴别不同病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是因外伤或疾病导致血管破裂,或凝血、止血障碍等原因使大量血液在短期内丢失,影响血容量而引起急性失血后的贫血。这类贫血主要是排查出血点,医生会根据病人是否有外伤,消化道、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等部位的出血病史来进行判断。急性失血一般在停止出血2~3天后,就不会再进一步加重,甚至可自行恢复。
骨髓病性贫血
骨髓病性贫血是指异常组织或细胞浸润骨髓后,在骨髓中恶性增生、释放毒素、争夺或干扰造血物质的利用,使造血组织被破坏或排挤而引起的贫血。它是因为骨髓出现问题而产生的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及肺癌等引起的贫血都属于骨髓病性贫血。通常通过骨髓涂片来观察骨髓造血情况,进而对此类病因引起的贫血进行诊断。(作者单位: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