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3 期 / 第1版:要闻
带地+带人 青神县:“双带”模式助农业高质量发展


贺其兵田间安装的智慧农业设备。

面对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谁来种地”的难题如何破解?眉山市青神县因地施策,探索“带地”“带人”双带模式,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村民增收致富。

培育多元服务主体

解决“谁来服务”问题

“我们为水稻和柑橘种植户提供托管服务,农户可以放心地交给我们打理。”青神县新阳光农业植保合作社负责人罗建介绍,从2014年开始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至今已形成105人的服务队伍。

作为四川省第一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省级重点服务组织,罗建介绍:“农忙时节,服务队队员连水都顾不上喝,全是喊我们接单、派单。”

罗建口中所说的“接单”,即各村委会收集上报的村民社会化服务需求;“派单”则是给合作社的服务站点派活,站点再安排技术员、农机手就近作业。“我们主要为村民及时提供单环节、多环节、半托管和全托管的‘菜单式’服务。”罗建介绍,从2014年合作社成立至今,已为青神县的7个乡镇(街道)2000余户农户约5000亩土地提供托管服务,累计完成10万亩次粮食生产耕、种、防、收社会化服务,5万亩次柑橘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服务。

得益于青神县新阳光农业植保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主体的涌现,农民种田越来越省心。

目前,青神县已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3个,年服务面积27万亩次。其中,服务面积超过万亩的组织15个,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业人员达1500人。

推广全程社会化服务

解决“如何服务”问题

当下正值春耕时节,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村民刘学文却当起了“甩手掌柜”。由于他家的主要劳动力都在外打工,自己年事已高,有心无力,可家里的十多亩地不能撂荒,因此他将家里的地全托管给了村集体。刘学文说:“给果子找个‘保姆’,不用担心会错过农时,播种、打药、管护‘一站式’全搞定。”

截至目前,高台镇百家池村的“田保姆”为200余户村民的1000亩地提供托管服务,每亩地可省人工四成。“从管理、种植、收获、储藏、运输到销售,全程托管给我们都没问题,让土地不撂荒。”青神县百家椪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程洪明说。

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形式,农业托管受到村民的普遍欢迎。据了解,农户全程托管,每亩可节本增效上万元。通过生产托管,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落地见效,每亩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四成左右,减少农药使用量一半以上。

搭建智慧服务平台

解决“服务路径”问题

“我正在手机上操作,给果树浇水施肥,多亏有这个智慧果园系统,干活也没那么辛苦,也更有盼头了。”果农贺其兵介绍,果园以前要雇佣八九个工人花两天时间施肥,现在他一个人就能把120亩果园的肥料施了、水浇了,人工成本节省了80%,肥料节约了30%,产量还提高了20%。

“如果我遇到不懂的问题,在系统上提交疑问,第二天就有专家上门来帮我解答。”贺其兵介绍,有一次柑橘树挂果时,有几十株果树却突然掉了好些果子,专家到地里经过“看诊”“问诊”后开了“药方”。经过治疗,柑橘落果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近年来,青神县建立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形成以农户体验为核心、数据为基础、技术为驱动的数字化农业服务平台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涉农服务供需双方精准对接,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社会化服务融合。其中,2023年以来,全县已开展粮食、蔬菜、柑橘等领域的线下理论培训3次,培训200余人次,现场技术指导达到1万人次。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解决“合作共赢”问题

在青神县,一些“年轻老人”把土地和果树托管出去后,自己又通过合作社在村里务工,一年下来有双份收益。高台镇百家池村60岁的村民李学英从去年开始就在村里务工,“以前没事干,不是喝茶就是‘摆龙门阵’,时间久了闲得难受,浑身都不舒服。”李学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在百家椪柑专业合作社干活,如剪枝、套袋、搭棚、运送肥料等。这些活对她来说,都是日常务农要干的,做起来得心应手。“一天干下来,最少有120元的收入。”

合作共赢,多方受益。近年来,高台镇百家池村积极探索“5+4+1”小农利益联结机制,村民每年可获得50%的亩产值,合作社占40%,村集体占10%。2023年,百家池村向农户分红30万余元,农户平均每亩果园净收益增加4000元。

“2023年,青神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200万元,10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6个,50万元至100万元的村(社区)7个,52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增长38.47%。”青神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劳务公司,用活农村闲置劳动力,让劳动力的供需双方都能获得集约、规范、标准的效益,预计带动群众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甑植林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