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5 期 / 第7版:科普法制
下放权力 创新方式 优化服务 眉山市公安局园区分局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见成效


自开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以来,眉山市公安局园区分局着力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及优化服务方面狠下功夫,切实将全部公安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事项下放至基层派出所,创建了园区分局群众“办事不出乡镇,服务就在眼前”的“一站式”服务特色品牌。

梳理事项  下放权力

强势领跑“最先一公里”

按照省厅及市局要求,分局治安部门对县级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事项认真进行了梳理,并先后多次与法制、刑侦、网监、派出所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核实,在是否保留许可、是否转为备案等方面反复研究,认真向上级公安机关提出意见,并初步编写上报事项清单及办事指南。

最终,分局将省厅明确的12项县级行政许可事项及自行梳理的35项公共服务事项,进行手续再减、流程再造,并集中下放至基层派出所,在派出所设立综合办证窗口。园区企业和群众只需到辖区派出所就能办理咨询、预约、审批和服务等,真正实现了“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

在下放权力的同时,分局在精简材料、内部协作、提档加速上再下功夫。能够通过公安各应用系统查询到的,不再要求群众提供相关证明或证件;在内部协作上,能够电话解决的,绝不见面沟通;能够网上上传的,绝不提交纸质。在办理时限上进一步缩短,实现“即办件”即时办、“承诺件”参照法定时限至少减半办、“急办件”创造条件及时办。

创新方式  宽进严管

公开透明“最后一公里”

为切实减轻企业迎检负担,减少对其生产生活的影响,分局多次向三个园区管委会汇报,成立了以公安、安监部门为主的园区行政监管队伍,出台了《园区安全监管联系协商制度》,做到互联互通、监管有力。

为避免后续监管乏力,在全省平台统一搭建运用前,分局结合实际制定了《眉山市公安局园区分局关于进一步推广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方案》,按照“一单两库一细则”要求,制定了对行业场所、保安服务、涉爆涉危等从业单位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依托警务综合应用平台采集的实有单位,建立了以清单为主的市场主体名录库;并抽选刑事侦查大队、法制大队、治安大队等相关部门及各派出所业务骨干,建立了检查人员目录库;制定了包含每月查、季度查及半年查的主体、对象、方式等内容详尽的抽查工作机制和细则。

同时,分局创新推出等级化信用监管举措,充分利用智能监管,以“红、黄、绿”三个等级作为企业评判标准,对已经出现违法违规或者严重失信的单位标注为红色等级,对有违法违规隐患的单位标注为黄色等级,将日常工作开展好、信用度高的单位标注为绿色等级。对标注为绿色等级的企业,实施简化监督和低频率日常检查;对标注为黄色等级的企业,实行预警机制,实施常规监督和中频率检查;对标注为红色等级的企业,实施强化监管和较高频率的日常检查,并由各部门联合下发整改通知书,促进其规范日常管理,诚信合规经营。

以人为本  优化服务

致力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市局出入境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分局采取有效举措,方便群众办理临时居民身份证,真正做到“马上就办、马上就好”。今年10月,随着“眉山公安微户政”平台的上线,更是将户籍窗口放在了网络上,让群众享受到足不出户的指尖服务。

同时,为架筑警民连心桥,分局先后建立了象耳派出所金象警务室、铝城派出所瑞能警务室等企业警务室和修文派出所三宝、龙兴农村警务室等。自此,警务室成为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既便于开展公安工作又便于亲近和服务群众。

此外,分局还以科技引领服务,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构建良好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今年6月,象耳派出所的“天网”+“雪亮”+“社会化视频”多网合一指挥平台建成,让金象园区内的违法犯罪行为无处遁形。分局还积极利用“互联网+”拓宽政务服务,通过公安微博、微信等,向社会发布公安行政许可及公共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及多发性案件预警信息、日常生活服务小提示等,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

(李沛新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