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6 期 / 第8版:副刊/墨香天府
专家热议《晏阳初》: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重要实践


四川知名作家、四川省总工会副主席苗勇的非虚构长篇小说《晏阳初》新近一出版便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一年多时间再版18次,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300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和评论,超2亿人次点击了解,被人民东方出版社评为年度十大好书,获好书探中外十本好书和好书人气榜第一名,被40多家媒体(智库)评为好书,获2021年度四川文学作品影响力排行榜第一名,2021年四川省版权作品创作奖第一名,首届李劼人文学奖、大巴山文艺推优奖。除因作品的主角晏阳初是从中国著名教育家,他的平民教育的理念至今影响深远之外,苗勇这部作品的文体创新也是一种重要原因。有评论家指出,这种创作上的探索,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全新的经验。

生于四川巴中的苗勇,是晏阳初的小老乡。对于这位教育界的前辈,苗勇从小就有关注。“1979年,我在巴中的曾口镇读小学四五年级时就知道晏阳初的名字了,知道他是一个谜一般的大人物。苗勇说,后来我到县城读师范,开始真正认识他。记得大塘坝有一个魁星阁,立有一块介绍晏阳初的牌子,那就是晏阳初纪念馆。

而对这位常年旅居海外的中国著名教育家,了解晏阳初的人其实并不多。苗勇说,每每朋友聚会,提到各自家乡的名人,他总会说起晏阳初,很多人都表示不知道,这让他觉得自己有必要且努力去走近晏阳初、尽力去学习晏阳初、竭力去传播晏阳初。终于,经过20多年的积累、研究和准备,他完成了《晏阳初》这部作品。

在创作《晏阳初》的过程中,苗勇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他阅读了所能找到的有关晏阳初的书籍,还实地走访晏阳初博物馆、晏阳初亲属,以及河北定县、重庆乡村学院等,获得大量的真实细节、故事。也就是在阅读、走访和探寻的过程中,苗勇对晏阳初又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在苗勇眼里,晏阳初就是一位讲好中国故事的先行者、国内乡村教育建设的领军人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

《晏阳初》的文体创新,一直是学界热议的焦点。在四川大学教授、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曹峻冰看来,《晏阳初》的非虚构呈现形式无疑具有开创性。叙事主体依据史料,忠实于传主晏阳初的生平事迹,具体的人物情感、事件细节等则作较大程度的合情合理的虚构。在某种意义上,其乃史传与别传的混合体。曹峻冰说,《晏阳初》是一部颇像长篇报告文学的传记文学;它既有尊重事实、回归历史的现实主义的一面,亦有用情放飞诗意的浪漫主义的一面。这种突破边界、跨类融合的浪漫现实主义文学书写,融会贯通了多领域、多样式的创作经验,对于传播晏阳初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平民教育模式及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的农村改造方案,无疑意义深远。

而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邹建军看来,苗勇对《晏阳初》的创作实践无疑为以文艺形式讲好现代中国的故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邹建军说,《晏阳初》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因为它受到了历史人物客观性叙述的限制,因为是传记文学作品,就要符合历史事件的真实和人物经历的事实,所以全书也只能以所写对象晏阳初的生平经历为主线,不可能完全离开人物的经历,而去讲一些妖魔邪神的东西,更不可能离开人物本身而去胡编乱造,因此,作家在服从这个整体要求的基础上,在艺术构思和艺术结构上进行了精巧的安排。

如何以艺术的方式讲好现代中国的故事,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实践问题。邹建军说,作家苗勇在如何讲好现代中国故事方面下了功夫、费了心血。还特别讲究可读性与可传播性。包括散文诗式的叙述、蒙太奇技巧的运用、人物个性的发掘等等,都是苗勇在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