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7 期 / 第4版:特别报道
奋力谱写科技创新发展重庆新篇章

■ 重庆科技报记者 刘代荣


2021年重庆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暨首届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节在大学城举行。重庆科技报记者 刘壹刀 摄

重庆是一座创新之城,活力之城。

重庆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具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相对的科教优势。

近年来,重庆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论述,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科技创新,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生态,引育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展现新作为。

2022年1月至3月,《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关于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新版《重庆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重庆市科普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相继发布和施行。

“我们身处于伟大时代,干的是伟大事业,必须强化直辖市匹配意识,拉高工作标杆,始终牢记肩上有担、心中有责,工作有热情、有激情,敢担当、能担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让干事创业成为新时代重庆科协人最昂扬的旋律、最显著的特征。”重庆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合清说。

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科学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国使命,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主战场,助力建功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广大科技工作者用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书写了“众心向党、自立自强”的时代篇章。

如今,重庆已经成为创新创业创造的一方热土,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人才,以近悦远来的生态厚待人才。

如今,重庆坚持把科技创新放在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集聚创新资源,着力激发创新活力,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吹响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号角。


3月22日,在重庆郭氏洪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生产线上一派忙碌景象。该公司主要生产汽车、航空航天等精密零配件。作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10%以上,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20%左右。(重庆科技报通讯员 孙凯芳 摄)

借助“科创中国”平台引领巴渝科技创新

“科创中国”是中国科协实施的品牌战略,是继“科普中国”之后推出的又一品牌。

重庆是全国首批18个“科创中国”试点省份之一。

2020年6月,重庆市永川区被中国科协确定为“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为此,永川区成立了“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永川区建设“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把“科创中国”试点工作纳入了“十四五”规划,紧紧围绕“平台建设、科技服务、金融改革、高层次人才引聚”开展工作。他们设立了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永川研发部、重庆交通大学永川研究院等 5 个科技创新平台,成立川南渝西大数据产业联盟,其中重庆市大数据人才产业联盟入选“科创中国”2020年创新组织典型案例。

目前,永川区组织了400余家企业、2600余人(次)参加中国科协“企业云课堂”培训,组建了科技志愿服务队开展科技志愿服务520余场次。大力推广“科创中国”科技经济融通平台,已有130余家企业入驻该平台。

“去年3月,市科协印发了《重庆市“科创中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力争通过3年时间,广泛汇聚跨界创新资源,桥接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努力把创新要素引向重庆、引向基层、引向企业。”重庆市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

重庆借助“科创中国”平台,按照“聚焦一个产业方向、引进一个全国学会、联合一个科研院所、打造一个创新生态、培育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因地制宜建设集“政产学研金服用”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共同体,形成创新创业枢纽。同时,依托重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等,新建一批院士工作站和海智工作站,共建一批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合作平台。发挥好已建的“重庆市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服务中心”“重庆市上观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中心”等的作用,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科技交流合作体系。

为了形成“梯队效应”,重庆市科协还遴选了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巴南区、江津区、合川区、大足区、璧山区、荣昌区、酉阳县、云阳县、长寿经开区等14个区县(经开区)为“科创中国”市级试点城市。

2021年7月22日至25日,2021年“科创中国”院士专家重庆行活动分别走进重庆高新区、大足区。在为期 6 天活动中,24名院士专家涉及数学、医学、药学、地质学、物理化学、建筑学、路桥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对“科创中国”试点建设工作展开调研,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为重庆发展建言献策,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20余名院士专家一边观看,一边详细了解科技企业发展情况,不时为高新区创新事例点赞。在调研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孙世刚建议,围绕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重庆高新区还可以在节能减排方面做更大文章,建成科技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

“在科技创新方面,重庆生机勃勃、大有希望。”调研活动结束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郑皆连这样点赞重庆科技创新。57年前,郑皆连从重庆交通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毕业,之后一直在广西从事桥梁工程研究工作,虽然离开重庆多年,但他一直在为重庆的发展贡献力量。目前,郑皆连担任重庆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山区桥梁与隧道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我觉得重庆变化很大,发展很快,很有潜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马国馨在考察结束后说,并现场赋诗一首:“双重喜庆名城古,直辖运营到如今:两地两高重生态,一带一路汇人文;发展绿色促活力,传承红岩聚精神;科创合作前景好,京渝携手成果佳。”

借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助推科技腾飞

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西部(重庆)科学城是面向未来科技、未来产业、未来生活的未来之城,是鼓励创新、开放包容、追逐梦想的梦想之城,是人们向往的“栖居”,是“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西部(重庆)科学城是重庆市实施科技创新的主平台,是重庆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

2021年5月17日,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式挂牌。

2022年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

而今,西部(重庆)科学城聚焦科学主题“铸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联动全域创新“赋能”,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已取得初步成效。

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一期建成投用,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启动建设,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中心、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7个科研平台投运,获批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海外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入选“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

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施“金凤凰”人才政策,实行“一事一议”支持,截至2022年3月,引进急需紧缺人才450余人,“两院”院士增至8名,人才资源总量增至11.64万人,4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培育科技型企业1164家,高新技术企业241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家,高成长性科创企业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产值占全市比重增至25%,R&D(研究与试验发展,是科技活动的核心指标)占比突破5%。

科学大道、科学会堂、科学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加快建设,5条轨道交通、4座穿山隧道、91条干线道路提速推进,直管园新完工公园面积13.8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96万平方米。

推进13个重点领域53项改革,在全市率先试点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建立总规模300亿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一业一证”“交地领证”“交房领证”等8项改革举措全国领先。建成全国唯一快件铁路进出口项目、重庆首个对外文化贸易跨境电商平台,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

“近两年来,科学城大力引进高端先进的创新要素资源,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为开展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创造良好条件。”重庆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该中心已实现1403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站式”服务,“一窗综办”率100%,1171项“最多跑一次”,240项“零材料提交”,并通过推行“以函代证”“三评合一”等创新制度,开展预约、延时、上门、帮办、代办、绿色通道等暖心服务。

每一扇门都可通过面部识别自动开关,不同类型的机器人会完成智能测温、安全保卫等一系列服务……这是坐落在科学城凤鸣湖畔的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重庆AI CITY(人工智能城市)项目。

“我们在重庆建设的人工智能城市项目,以机器人服务场景、新零售直播场景、社区智能安防系统等为核心,打造人工智能城市样本。届时,AI赋能将涵盖30余个细分场景,科技元素随处可见。”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重庆AI CITY项目负责人介绍。

“随着西部(重庆)科学城加快建设,重庆特色将从过去的‘三美’变为‘四美’,不仅有美景、美女、美食,还有美的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集团新能源首席专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邹才能说,重庆既是山城又是江城,除了爬坡上坎形成的攀登科技珠峰的精神,滔滔长江水、嘉陵江水也孕育了生生不息的创新创造精神,相信重庆会成为一座具有浓厚科研氛围、高水平科学素养的创新之城。

正如院士专家所言,而今的重庆人民,在爬坡上坎中孕育了山城人民特有的一种向上精神,在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奋力向前。随着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加快建设,将为这座城市赋予更多“美的科学发现、美的技术发明、美的创新创造、美的人文心灵”,“美的科学”将成为新的重庆特色。

学生体验VR技术。 庆科技报记者 刘壹刀 摄

聚识聚智用心用情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

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留住人才,离不开政策服务。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21年5月17日,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在聚集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上下更大功夫,持续优化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让重庆成为各类人才向往之地。

近年来,重庆先后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加快集聚优秀科学家及团队若干措施》《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措施》等具体政策措施,改善创新生态环境,不遗余力引育人才,为科技创新、人才聚集提供了保障。

早在2021年3月,西部(重庆)科学城 “金凤凰”系列政策正式出台,包括人才引育、扶持企业科技创新等政策。“在加强人才载体建设方面,重点建设中国·重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科学城园区、重庆市博士后创新创业园、高端研发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专业孵化器等载体;在支持人才创新实践方面,通过经费配套和产权分配等措施,鼓励创新团队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方面,从安居保障体系、绿色服务通道、引育激励政策等多维度营造优越的人才发展环境。”重庆高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

重庆市科协明确提出,在重庆大地上做实“科技工作者之家”,建好建实事业之家、组织之家、精神之家、服务之家,引导科技工作者争做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如何做实“科技工作者之家”?重庆市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 5月,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交办《重庆市‘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工作清单》”(以下简称《清单》)。《清单》分为用心用情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聚识聚智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两大块,从20个方面进行了细化,明确了办实事具体内容、牵头单位、责任单位,让科技工作者潜心科研、安心工作、放心就业。

同时,建立了“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行动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 41个市级有关部门或单位组成,每两月召开一次会议,定期收集、汇总行动推进情况,确保清单落地落实、行动走深走实,让科技工作者既有获得感,又有使命感,更好地凝神创新、聚力创造。

“目前,在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上,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市科协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抓好各项工作。已健全督促落实机制,建立督办落实台账,每两个月汇总一次推进情况报告市委,对工作滞后的提醒督办。”重庆市科协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

而今,重庆市科协在服务科技创新和科技工作者上主动作为,当好桥梁纽带,发挥上传下达、左掣右提的作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履行好行动推进办公室职能。相关单位建立了分管领导、责任处室、工作联络员三级责任体系,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完善清单落地举措,切实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从而增强了科技工作者的获得感和责任感,在巴渝大地形成了崇尚科技、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

2022年2月,重庆市科协五届十二次全委会召开。会议强调,新的一年,要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靶心,以打造全国地方科协综合改革示范区为牵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强化科协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开放功能,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定创新自信,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六次党代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