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川剧。
8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科协、教育部主办,四川省科协、教育厅联合组织的2025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研学活动落地资阳。为期两天的行程以“科创+人文”为主线,带领港澳台青年学子沉浸式领略资阳的创新活力与深厚底蕴,在科技探索与文化寻根中拓宽视野、凝聚共识。
科技探索
触摸资阳创新脉搏
研学之旅的科技篇章,从体验“资阳造”硬核实力开启。27日上午,研学团首站打卡都江堰至四姑娘山线齿轨列车——这款被誉为“爬山小火车”的交通工具,不仅是国内首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黑科技”,更成功入选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十大科技成果,填补了我国在齿轨列车领域的技术空白。学子们亲身体验后纷纷点赞,平稳的运行质感与曲面观光玻璃窗设计,让车外自然景观毫无遮挡地映入眼帘,带来了极佳的乘坐体验。
在中车资阳机车研发技术中心,一场充满力量的交流座谈会点燃了学子们的科研热情。全国劳动模范、研发中心技术人员朱兵结合20年从业经历,以“爱岗敬业、创新突破、传承薪火”为核心,分享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实践与感悟,生动传递出资阳机车人坚韧奋斗、薪火相传、勇攀高峰的精神内核,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扎根领域、追求卓越的榜样。
28日,研学团在安岳县进一步感受科技赋能产业的魅力。在安岳宝森柠檬综合体展示区,一组亮眼数据直观展现了科技与农业融合的成果:当地柠檬种植面积达48万亩,常年产量6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70%,品牌价值突破192亿元。作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柠檬产业凭借科技加持,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 “科技兴农”的强大力量。
文化寻根
对话资阳千年底蕴
如果说科技展现了资阳的“现代活力”,那么文化则勾勒出这座城市的“历史厚度”。研学团走进资阳市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与3.5万年前的“资阳人”头骨化石近距离对视,触摸濛溪河遗址留下的历史印记,聆听每件文物背后承载的远古故事。在这场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中,学子们被远古文明的厚重与神秘深深震撼,对资阳的历史渊源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乡村沃土上的文化传承同样魅力十足。在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晏家坝村,学子们不仅了解到村庄从“贫困村”蜕变为“全国文明村”“全国魅力宜居村庄”的振兴历程,更沉浸式体验了川剧“资阳河”流派的高腔艺术。不少同学亲手尝试“髯口功”,拿起唢呐吹奏经典曲调,在一招一式、一音一律中,感受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晏家坝村党总支书记查玉春还详细介绍了村里的传统文化体验区、创意产业聚集区和研学教育基地,讲述了当地如何依托农家乐、露营烧烤、蔬果采摘等产业,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打造热门文旅研学目的地的做法。
安岳石刻则为学子们呈现了一场“科技+艺术”的文化盛宴。在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高精度摄影生成的数字图像与逆向复原技术,让沉睡千年的石刻“活”了过来。学子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唐宋吹来的风”、遇见“隐逸山间的佛”、凝望“千年未变的眼”,全方位领略安岳石刻“古、多、精、美”的独特风采,深刻体会到科技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
资阳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研学活动不仅增进了港澳台大学生对资阳科技创新与历史文化的认知,更为讲好资阳故事、擦亮城市名片注入了青春力量。未来,市科协将继续搭建交流平台,助力港澳台青年成长成才,推动科技人文交流走深走实。
作为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主办的港澳台青年交流品牌项目,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活动自2002年开展以来,始终致力于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落实党和国家对港澳台工作的决策部署,为港澳台青年深入了解内地(大陆)创新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创造条件,成为连接港澳台与内地(大陆)青年的重要纽带。(肖亮旭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