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5个多月发掘,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举行,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新发现一一揭晓。据介绍,此次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已出土文物500余件。全国最大的大口尊、国内同时期最大的金面具、国内唯一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圆口方体铜尊、器型独特的顶尊跪坐人像、3000多年前的丝绸痕迹……惊喜接连不断。
考古学者、业内专家表示,此次考古发现,再度展示了古蜀青铜文明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的典型实证,对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重大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6座祭祀坑发现罕见文物
展示古蜀文明独特性创造性
1929年,广汉农民燕道诚在地里无意中刨出的玉石坑,让三星堆从此受到关注。1986年,三星堆1、2号祭祀坑的系统性发掘,让沉睡千年的古蜀文明“一醒惊天下”,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昭告着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南地区有发达的古蜀文明。三星堆,也因此被学术界认为是古蜀王国曾经的都邑。
三星堆还存在太多未解之谜。2019年,我省印发《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实施方案》,制定2025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体系、古蜀文明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等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制定三星堆考古发掘三年行动计划,在包括广汉仁胜村、燕家院子等5个地方同时开展勘探,祭祀区新的6座祭祀坑由此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0年10月9日正式开启对祭祀区4号坑探索性考古发掘。
此次祭祀区发掘现场领队、省考古院三星堆考古工作站站长雷雨介绍,6座祭祀坑平面均为长方形,规模在3.5~19平方米之间。目前,3、4、5、6号坑内已发掘至器物层,7、8号坑正发掘坑内填土,已出土文物500余件,包括全国最大的大口尊、国内同时期最大的金面具、器型独特的顶尊跪坐人像、国内唯一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圆口方体铜尊等。此外,还通过多学科研究发现象牙微雕、大量丝绸和纺织品残留物、碳化稻、竹和阔叶林树种等多种遗物。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昌平等专家学者认为,此次考古和研究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三星堆遗址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三星堆遗址的聚落结构、社会形态等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展示了古蜀文明的独特性、创造性,以及同国内其他古文明的紧密联系,更彰显了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提供了典型实证。
未来,三星堆将按照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祭祀区的发掘工作,并将在遗址区全面勘探,围绕三星堆遗址的聚落结构和社会形态进行重点发掘,进一步揭开古蜀文明的秘密。
多学科、开放性考古
34家科研单位共寻古蜀之谜
34年前,为了与烧砖取土的当地村民抢时间,考古人员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争分夺秒完成了三星堆1、2号祭祀坑的发掘。
青铜大立人出土时,只能多人合作一起人肉抱出坑外。34年后,三星堆祭祀区重启对新发现的3号坑至8号坑的发掘,再也不是当年“小米加步枪”的困窘。此次考古发掘秉持“课题前置、文保并重、多学科融合、开放合作”理念,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同国内33家科研机构和高校联合参与。
参与工作的除主持本次发掘的省考古院工作人员,还有来自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文保人员。为他们进行技术指导的,是全国著名文保专家、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员吴顺清;在5号坑发现金面具,来自国家博物馆的专家专门飞赴广汉指导研究修复;对丝织物残留的寻找,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员周旸提前到四川培训考古人员……这是一次高科技助力、多兵种集体作战。
考古发掘工作还邀请了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等相关高校的团队前来助阵。课题研究包括了公众关心的祭祀坑性质三星堆青铜铸造技术等诸多方面。(吴晓铃 吴梦琳 薛维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