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8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亩产超500公斤 我省再生稻产量创新高

本报讯 近日,在德阳绵竹市孝德镇金星村,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中国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的相关专家,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建设的“稻-畜种养循环”新模式再生稻示范区进行了现场验收。经专家组现场全田机收测产,测产田块平均亩产510.3公斤,最高田块亩产达550.8公斤,创造四川再生稻生产的历史新高。

中稻蓄留再生稻是西南地区水稻生产的重要特色,传统的中稻蓄留再生稻模式对光热资源要求高,区域性极强,蓄留面积有限。若头季稻在灌浆期收草留桩,可给再生稻的生长期延长20天以上,盆地内均可安全收获。为此,省农科院推出“稻-畜种养循环”新模式,创新性地将传统“一季中稻”改为“一季饲用稻+一季再生稻”,即将首季收割的灌浆期水稻植株作为青储饲料原料,再生季生产稻米,为稻田口粮和饲用粮的量质协同发展提供了一条崭新出路。

通过近三年的创新研究,“稻-畜种养循环”新模式初见成效。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模式下再生稻亩产可达500公斤,且稻米质量和口感显著提高。研究表明该模式下在轻、中度镉污染区稻米镉含量降低了54.76%~71.05%,对探索在重金属镉污染稻田实现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农户头季饲用稻和再生稻累计亩产值可达3000元以上,较传统生产模式每亩增收500元以上。

与此同时,采用“稻-畜种养循环”新模式,稻田可亩产青储饲料3000公斤左右,饲草干物质蛋白质含量达9.7%~15.9%,达到牛、羊的一级优质饲料标准。该模式下生产的青储饲料量大质优、可控可贮,既能有效解决平原地区缺乏优质牧草难以规模化养殖反刍动物的难题,又能为我省传统牧区提供可靠的越冬优质青储饲料。此外,为解决青储饲稻的集中收割、加工及销售需求,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联合四川吉隆达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构建了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加、销一体化体系,为参与示范的农户提供集成配套服务。

据介绍,接下来,省农业科学院将组织相关专家加强“稻-畜种养循环”新模式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熟化,搭建以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为主体的产业联盟,打破种养壁垒,做好产企研推协同,确保在大面积应用推广中实现“1000斤稻谷、6000斤青储、3000元产值”的目标。(李旭毅 朱从桦 欧阳裕元 郑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