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2 期 / 第1版:要闻
全球专家蓉城共探气象前沿技术

本报讯 625日~27日,由中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NSMC)、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空间科学与工程中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省气象局等共同主办的2019年卫星直收资料国际会议在成都举行。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会议,就卫星气象及其资料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交流讨论。

开幕式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张鹏和来自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Sanmei Li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简要介绍了中国风云系列卫星的发展现状、资料接收系统和未来发展规划、极轨卫星和静止卫星等卫星资料在洪水监测和预报中的应用。

张鹏介绍,我国同时拥有静止和极轨气象卫星,风云系列卫星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也是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下的值班卫星,正在为93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的2500多家用户,提供100多种卫星资料和产品。与欧美等地区的气象卫星一起,形成了对地球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的全天候、立体、连续观测的卫星观测网。

“四川地形复杂,为气象服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威斯康星大学的Allen Huang教授介绍说,在这样的地形下,卫星直收资料就更为重要。“在温度和湿度上,卫星观测的误差不大,但是对于降雨预报则是一个世界难题。比如在成都,一天之内气候就会发生多次变化,是因为虽然卫星观测到了高空云层变化,但是三公里以下的地表变化却很复杂。因此除了卫星监测还要依靠雷达、无人机等技术,加上各种精准算法才能准确预报。”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范广洲表示,“通过此次会议,来自世界各地气象卫星遥感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齐聚一堂,群贤毕至,通过创意的火花、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将共同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共同描绘气象卫星领域美好的未来,也为成都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注入更多力量!”他介绍,目前,学校在大气科学、大气探测、资源环境等学院都加大了卫星遥感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承接或参与了国际、国家、行业或其它部门的卫星遥感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此次大会以口头报告、学术墙报等形式展开,会议内容覆盖面广,这对于加强气象卫星资料的应用及人才的培养、培训和交流,不断提升用户对我国和国际卫星数据的获取和应用处理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围绕进一步促进国际气象卫星直收资料用户就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直接广播资料的接收、处理、订正和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提高数值预报的准确性,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为国家和人民的社会生活及生命财产安全等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障。

(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