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紧急救护能力,近日,教育部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将急救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课程。明确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并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生物学、地理、化学等学科中融入了急救知识相关内容。
明确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相关要求
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出包括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在内的15项专项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将高中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综合评价体系,鼓励高校探索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
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
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将拨打求助电话、基本急救知识内容等内容,循序渐进纳入不同教学阶段健康教育内容。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内容,明确规定要树立安全避险意识,掌握常见突发事件和伤害的应急处置方法,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
将急救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课程
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教育部要求要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融入了急救知识相关内容。例如:小学科学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触电、溺水等急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学生“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救助办法”;初中生物学课程要求学生“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等;高中生物学课程专门开设了“急救措施”模块,内容包括紧急情况下公民必备的最基本的医疗急救措施知识与技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则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安全运动、预防常见运动伤病和突发事故、消除运动疲劳的知识与方法”。
加强学校应急救护培训
各地红十字会和教育部门积极推动应急救护培训进学校。红十字会分学段编辑出版系列读本,在部分省份开展健康安全辅导员培训,建设安全教育体验教室,支持学校开展救护支援活动。其中2019年支持内蒙古等25个省份开展活动,在学校与社区培训救护员3.06万人,开展救护讲座普及3.29万人次,开展救护演练58次。“十三五”期间红十字会组织开展标准化的救护培训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支持地方建设标准化培训基地150个,实现培训、体验、传播的三大基本功能,成为中小学生参加应急救护培训与体验活动的重要场所。(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