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是整个养鱼环节中的重要节点,在此期间,养殖池塘的光照条件降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明显降低,因而鱼虾排泄物分解迟缓,水质恶化,鱼虾缺氧的情况时有发生。另外,在暴雨、雷阵雨时,池底溶氧不足,短暂的雷雨会使得池塘的温度出现差异,水面温度低于池底,极易造成水对流,导致池塘底部的腐殖质被翻起到水面,在分解的过程中消耗大量的氧气,使鱼虾缺氧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科学调整投喂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要保证饲料的新鲜,杜绝霉变的饲料。控制好投喂量,要结合天气、水质变化以及鱼虾的摄食量进行灵活调整。在雨季,鱼虾投喂要控制在八成饱,保持鱼虾的活力。同时要防止饲料发霉,保证饲料仓的干燥通风。如果是河蟹就要减少冰鲜饲料的投喂量,避免造成水质污染。
饲料一次采购量不要过多,因为雨季水溶氧性降低,鱼类进食也会减少。在天气转晴时多投,闷热时要适当停食。投喂要以配合饲料为主,青饲料为辅,满足鱼虾生长需求。投食要少量多次,比如精饲料的投喂保持在一天3~5次。选择在溶氧性高的时段进行投喂,合理地运用自动投食机。
定期调节水质
雨季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调节也十分重要。雨季时,鱼虾残食和排泄物增加,导致池塘水池更易恶化,出现缺氧和溶氧不足的情况。因此,要经常开启增氧机,预防低溶氧综合症的出现。在没有增氧设备的池塘,养殖人员要保持警惕。可每隔3~5天投放一次粒粒氧,最好选择在后半夜使用,这样就能有效增加池底的溶氧量,减少池底有害物质的产生。
针对养殖密度较大、水质不稳定的池塘,则要适当地增加使用频率,及时向池塘增添新水,进一步抬高水位并尽可能地换掉池塘底层水。每隔7~10天就要注入新水,每次加水在15~20厘米。保证池塘水色为草绿色、茶褐色,或者选择生石灰化水之后进行全池泼洒,定期调节水质。此外,还可选择底制改良剂来改善池塘水质,配合粒粒氧进行投放,一周一次,从而有效地清除分解产生的有害物质,预防病菌繁衍,防止底质恶化。
综合防治鱼病
做好病害预防工作,减少经济损失。定期对池塘、食场、鱼体进行消毒,采用生石灰、漂白粉进行全场泼洒。采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硝化细菌,不能选择光合细菌。适当运用维生素 C、多维、活菌类和饲料进行拌喂,每隔7~10天添加一次,连续使用2~3天,不仅可以改善鱼虾的消化能力,还可以增强水产的应激能力和抗病能力。在雨季减少使用杀毒剂和杀虫剂,特别是虾、蟹养殖场。
在暴雨、阵雨、持续的阴雨天,水体溶氧量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增加,鱼虾呈现出应激的状态,甚至会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情况。在天气变化之前,需要向池塘泼洒水体解毒剂,降低重金属等有毒成分含量,强化水体的溶氧性,从而创设更加舒适的环境。在连续降雨的过程中,要选择天气好转时进行泼洒,并开足增氧机,不断搅动水体,打破水体温度和盐度的分层,使得池塘的水盐度、温度变化降到最低。定期进行水质检测,比如 pH、亚硝酸盐、氨氮等,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泼洒。针对藻相变动的情况,可以采用有机酸的方式,并在第二天泼洒绿百合等有益微生物。如果水体澄清也要注意采用有机酸、酵素菌肥、单细胞藻类改变水质。
除了水质会导致鱼虾应激反应,饲料营养不全面、药物质量、使用实际情况、使用方法也可能造成鱼虾应激反应。加上雷阵雨、暴雨、阴转晴、低气压等气候环境为病菌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时鱼虾疾病治疗和应激反应的预防同样重要,应采用多种方式增强鱼虾抗病、抗应激的能力。
加强养殖管理
雨季要重视巡塘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异常情况要制定具体的应对措施,比如鱼虾在进食后要及时清扫食场,捞出池塘中的残余饲料。鱼虾养殖换水受到影响时,需要在池塘内部增加水泵,设置空气压缩泵,保持池塘的水体流动,强化水溶解氧的能力。如果池塘的水草覆盖较大,就要适当进行清除,留下相应的无草通道,保证水体流动和光照。如果水草表面出现大量污渍时,就要促进水体流动,采用芽孢杆菌进行泼洒防治,在雨季后泼洒一次,及时调节池塘的水质和pH值。
加固塘基,做好防汛、防逃、防雷等灾害预防工作,管理好饲料、药物、肥料等易于霉变的物品。避免饲料和药物在运输途中淋雨,将其保存在干燥通风的仓库,存放要离开地面 30厘米以上,也不能靠墙。控制好拉网的次数,尽可能减少拉网对鱼体的伤害,降低鱼虾感染病害的概率。针对水产养殖情况要做好记录,为后续的养殖积累经验。(汪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