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4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山林之子梁春平:26年坚守一线保护野生动植物


梁春平在野外检查红外相机。

2016年12月,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纷飞大雪连续下了好几个日夜。

雪过天晴,巡护员梁春平和队友便背上行囊,去更换安置在野外的红外相机的电池和储存卡。大窝凼外侧坡,30余厘米厚的积雪上,有大熊猫刚走出的脚印及新鲜的粪便,巡护员们马上记录下来。

回程的路上,梁春平和队友突然听见左手边竹林里有“呼呼”的声音,定睛一看,一只鼻子冒着白气的大熊猫向梁春平一行走来。大家吓得拔腿就跑,好在大熊猫没有追上来。

这是梁春平26年巡护生涯中普通又不平常的一天。

“雪再大,也要守好这片山。”这是梁春平的心里话。自工作以来,梁春平不怕累不怕苦,从未离开过野生动植物保护一线,始终坚守在野外监测岗位上。

每年巡护2000余公里,当好动植物宝库的守护者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5年,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梁春平的父亲是保护区职工中的一员,每次结束巡护工作回到家,父亲都会给梁春平讲看到的动物和一些巡护过程中的趣事,这让梁春平对保护区向往不已。

1997年,梁春平毕业,恰逢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招聘工作人员,父亲便向单位推荐了他。通过面试后,梁春平正式成为了一名巡护员,“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坚守下去,像父亲一样,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永不后悔。”梁春平说。

初到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春平充满了新鲜感,但承担的巡护工作很快将他拉回了现实。“开始以为就是进山看看小动物,到处巡查一下。但真正走进山里,才慢慢懂得了这份工作。”梁春平说,作为一名巡护员,每人平均每年要步行2000余公里山路,相当于绵阳市到上海的距离。不仅如此,还要面对高海拔以及天气突变的恶劣环境,随时提防野兽。

在保护区,梁春平和队友需要对区域内20余条相对固定的路线进行巡护,每年至少走四次。常年的风雨侵蚀,让梁春平患上了关节炎。“比起这些困难,我更愿意将注意力集中在保护区里那些珍稀动植物身上。”梁春平介绍,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野生大熊猫、羚牛、亚洲黑熊等珍稀动物,还有不少珍稀植物。

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动植物的宝库,而梁春平则是宝库的守护者。

克服恐惧提升技能,勇当两栖动物监测先行者

为了丰富物种监测内容,2006年,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支持下,将两栖爬行动物纳入监测范围。而此时,保护区内并没有这方面的专家。好学的梁春平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不已,第一时间主动报名。最终,经平武县相关部门推荐,为梁春平争取到了前往成都生物研究所进行系统学习的机会。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系统性学习动植物保护研究相关知识。虽然那时我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快10年,但一想到能继续探索未知的世界,我就充满了干劲儿。”学成归来后,梁春平立刻投入到工作中,为保护区提供了大量一手研究资料,并配合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在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科研工作。他先后参与保护区科研监测与科研合作项目几十个,连续不间断主导实施“王朗两栖爬行类动物监测”达17年。

如今,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的监测种类已达八类。梁春平也成了保护区小有名气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专家”。“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必须把它做得更好更出色。不论工作有多苦、有多累,守住生态红线,守护一方生灵,守候人与自然和谐,就是最大的意义。”梁春平说。(郭若雪 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