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7 期 / 第1版:要闻
第十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在绵阳举行
1000余项“高精尖”科技产品惊艳亮相

科博会上展示的科技产品。   成都市科技局供图

11月6日~10日,第十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以下简称“科博会”)在绵阳举行。本届科博会以“科创引领·新质转化·开放合作”为主题,分为4个专题展和航空航天国防科技主题展,在2.5万平方米的展厅里,1000余项“高精尖”展品惊艳亮相,涵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先进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企业“秀”出了四川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硬实力”。

借力创新展示“窗口”

“四川造”科技创新成果吸睛

开幕式现场,便发布了“洛书”超长中子小角散射谱仪、“和质”质子治疗系统、超高剂量率电子射线放射治疗系统3项国内最新科技成果。

不止于此,本届科博会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复原“数字人邓稼先”并实现跨时空对话,并依托深度学习、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采用裸眼3D、全息投影等方式,打造虚拟现实舞台,呈现出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在展馆,利用XR、“8K+VR”等技术,设置沉浸式体验区域,进一步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在展馆周边,投放迎宾机器人、警用无人机、巡逻机器狗,打造AI幻影步道、AI中医问诊、快递无人机、无人配送车等科技场景,并在夜间开展无人机飞行表演;在交通要道,投用移动警务融合通信系统、无人警车,开行多辆无人驾驶公交车,开展智慧交通引导服务。

“会发光的玻璃”“灵巧的数字人”“对答如流的大模型”……同样的,在科博会西部(成都)科学城展区,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智算中心、成都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等成都科技创新企业,携30余项科技成果集体亮相,寻求商业合作机会。

如何破解人工智能大模型出现“幻觉”的难题?成都这家人工智能企业把“对话专家”请到科博会现场“解题”。

“打破人工智能‘幻觉’,最重要的就是让生成式语言大模型既大又稳。”成都它思科技有限公司展区负责人王杰介绍,“TasiChat”采用检索增强的生成式,完整建模了人类在语言上的两个关键能力——知识检索能力和语言生成能力,并基于创新的联合逼近算法进行检索和生成的联合优化,提高了问答的可靠性。

在它思科技展区对面,一个灵动的数字人吸引了众多现场参观者的关注。在柔和而变幻莫测的灯光照耀下,她的面容精致细腻,每一个眼神都透露出灵动与智慧的光芒。

“此次展出的AI具身智能全息舱是基于智能体数字人云平台,通过链接智能终端,赋能数字人感知能力,开创智慧交互体验,可用于智能宣讲、业务引导、品牌宣传等人机协同应用。”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施明介绍道。

这样“高精尖”的展品在科博会上还有很多。科博会像是一扇透视未来的窗口,尖端的原创突破、产业应用的成果、开始量产的新产品等都在这里汇聚,最终呈现为一场把握国内国际科技创新成果“脉搏”的盛会。

融合四川产业新赛道

15项颠覆性技术正式发布

科博会开幕式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颠覆性技术前瞻(2024)》报告,发布了具有前瞻性的15项颠覆性技术。

颠覆性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塔尖上的明珠。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考虑技术的关键程度、技术影响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以及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等因素,将海量数据与专家研判相结合,经过四个步骤遴选出15项颠覆性技术。

当天发布的15项颠覆性技术,分别是硅光芯片、存算一体芯片、可解释人工智能、类脑智能、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网络,通过“换道思维”解决高端芯片、人工智能芯片、大模型、数据智能、信息通信的技术问题;

量子计算机、mRNA疫苗、多模态分子成像、多组学智能分子育种、人形机器人,分别解决算力、传统疫苗、高端仪器设备、农业种源、机器人发展的相关问题;

激光显示、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石墨烯、可控核聚变、燃料电池,它们的目标是解决新型显示、商业航天、高端材料、能源安全、油气资源供给不足等发展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当天发布的15项颠覆性技术与四川的科研基础和产业布局有很多“重叠”。不久前,四川发布2024年产业新赛道名单,其中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固态电池等,与该所2023年、2024年《颠覆性技术前瞻》报告中的多项技术“不谋而合”。

根据《颠覆性技术前瞻(2004)》报告显示,绵阳作为中国科技城,在多项颠覆性技术上有很强实力和产业优势,包括可控核聚变、机器人、核医学、激光显示、航空航天等,特别是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研究实力领跑全国。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川大院大所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科博会期间,举行了“1+6+N”系列活动。如四川科技计划重大成果发布会暨中央在川大院大所成果转化对接会就精彩不断。

会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3家中央在川大院大所代表发布了最新创新成果。氢能、钒钛产业、生物大分子药物3家创新联合体发布了产业链重大科技成果,通过创新联合体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产学研用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应用。高灵敏度大型真空热氦检漏技术、等离子体高温熔融技术……这些专有名词都在分享讲解中变得生动起来。

其中,位于四川成都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带来成果——“高精度低损伤离子束刻蚀系统”。该成果独创的自适应多栅极离子束引出结构和控制系统,突破长寿命、高洁净大面积均匀离子束产生技术难题,并且研发的大面积高均匀射频离子源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传统作物育种主要依赖天然气候资源进行异地加代选育,周期长、效率低。”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说,他们从成都带来了“植物工厂育种加速器”,可以大幅缩短育种周期,实现作物育种方式的颠覆性创新,攻克“光温—营养”协同调控作物快速生长、提早开花与结实的重大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实现水稻、小麦、大豆等10余种作物生育期缩短50%,为作物快速育种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近年来,四川省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不断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探索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等试点工作,获得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一致好评,充分激发了科研创新创造活力,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创新产品。本次大会从四川省省级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和中央在川大院大所科技成果中,遴选发布一批引领科技前沿、与产业结合紧密、应用前景广阔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黄梅兰 本报记者 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