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2 期 / 第4版:社区科普
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首次发布——十大常见肿瘤及筛查建议(一)

4月15日~21日,是第28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癌症防治 早早行动”。为提升大众抗击癌症的能力,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选择正确的筛查方式,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在宣传周首次发布了《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建议(2022年版)》(以下简称《建议》)。从本期开始,本栏目将陆续为大家分享《建议》给出的肿瘤筛查和预防建议。

肺癌

肺癌是全球“头号癌症杀手”,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而我国是肺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且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筛查建议

◎肺癌高风险人群应接受筛查,推荐筛查周期为每年1次,采用低剂量薄层螺旋CT(LDCT)作为筛查手段。

◎若LDCT检出肺内结节,建议前往专科医院或找专科医生咨询,根据结节不同类型(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非实性结节或多发结节)及大小情况进行复查随访或进一步检查。

◎肿瘤标记物(如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细胞角蛋白19片段等)有参考价值,但阴性不能排除肺癌。

◎胸部X线检查及PET-CT不推荐作为肺癌筛查的常规方法。

预防建议

◎戒烟,尽量避免接触二手烟。

◎合理的体育锻炼,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有职业暴露危险者做好防护措施。

◎制造良好的居家环境,如避免明火燃煤取暖、加强厨房油烟的排出等。

◎雾霾天气外出时做好防护。

◎有呼吸系统疾病者及早规范化治疗。

乳腺癌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最新全球癌症负担数据中,乳腺癌首次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通常乳腺癌的发病率在30岁后迅速增高,在70岁达到发病高峰,之后逐渐降低。

筛查建议

1.高危风险人群:

◎推荐起始年龄更早(<40岁)接受乳腺筛查。

◎每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

◎每6~12个月进行1次乳腺超声检查。

◎每6~12个月进行1次乳腺体检。

◎建议联合每年一次乳腺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咨询专科医生,评估进行预防性切除卵巢和输卵管以降低卵巢癌发病风险。

2.一般风险人群:

◎20~39岁,不推荐对该年龄段人群进行乳腺筛查。

◎40~70岁,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对于致密型乳腺(乳腺X线检查提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70岁以上,每1~2年进行1次乳腺钼靶检查。

预防建议

◎长期坚持母乳喂养。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控制体重。

◎避免有害使用酒精。

◎避免暴露于烟草、烟雾之下。

◎避免长期使用激素。

◎避免暴露于过量辐射之下。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较为明显的恶性肿瘤。

筛查建议

◎年龄大于45岁的所有无症状人群、年龄大于40岁且有持续2周以上的结直肠相关症状的人群、长期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的人群、长期服用含蒽醌类导泻剂(如大黄、芦荟及番泻叶等)的人群。建议从45岁起,每年完成1次大便隐血(FOBT)检测,每10年完成1次电子结肠镜检查,直至75岁;76岁以上且体健者,维持筛查;年龄大于86岁者,不推荐筛查。

◎结直肠癌术后的人群。术后2年内,每半年完成1次FOBT检测,每年完成1次电子结肠镜检查;术后第3至5年,每年完成1次FOBT检测,每2~3年完成1次电子结肠镜检查;术后第6年起,恢复常规筛查频率。

◎结直肠腺瘤或多发息肉内镜切除术后的人群。术后半年至1年内,完成1次电子结肠镜检查,同时处理残留或新发结直肠息肉,重复该频率检查直至切除所有结直肠息肉;之后恢复常规筛查频率。

◎直系亲属中患有结直肠癌的人群。有1位一级亲属患者高级别腺瘤或癌(发病年龄小于60岁)或2位及以上1级亲属患有高级别腺瘤或癌(任意年龄发病)者,40岁开始(或比亲属中最小发病年龄小10岁开始),每年完成1次FOBT检测,每5年完成1次电子结肠镜检查;而当仅有1位一级亲属患有高级别腺瘤或癌(发病年龄大于60岁)时,从40岁开始常规筛查。

◎直系亲属诊断为“遗传性结直肠癌”且年龄大于20岁的人群。到结直肠外科或遗传病专科进行遗传专科咨询;完成规范的风险评估,必要时进行针对性基因检测;同时长期患有炎症性肠病的人群从20岁(或比直系亲属中最小患病年龄小10岁)开始,每1至2年进行1次电子结肠镜检查。

预防建议

◎坚持适量运动,控制体脂率,避免肥胖。

◎合理膳食,日常饮食中增加粗纤维、新鲜果蔬等摄入,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减少加工肉类摄入。

◎长期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对结直肠癌具有预防作用,但存在胃肠道反应及消化道出血风险,具体用法及剂量需咨询专科医师。

◎戒烟、限酒,避免致癌物对结直肠粘膜的慢性毒性及炎性刺激。(本报记者 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