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7 期 / 第7版:农业高质量发展
粮食安全背景下的四川蚕桑产业发展建议

陈义安 刘刚 王晓芬

耕地,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宝贵资源,为保护耕地,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耕地保护制度。但对于蚕桑等特色产业而言,耕地“红线”制约着产业的发展空间,使各地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建设“连片发展”思路难以贯彻。此外,部分地方提出增加桑树栽植行距等限制性举措,降低了单位面积桑园的产出;而桑园间套作又面临着作物种类相互影响、病虫危害增加、农药威胁蚕作生产的问题;同时还有劳动力紧张、科技成果供给不足、生产组织模式不完善等多种压力。在此背景下,蚕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缓慢,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面对目前四川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我们给出8点建议。

1.强化蚕桑产业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经济功能。应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建立蚕桑产业长效发展机制,优化产业发展模式,在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发挥蚕桑产业经济效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产业发展基础,统筹蚕桑园区规划建设。坚持上山下滩,不与粮食争地;重点发展25°以上坡地及摞荒地、丘陵“二台地”等非粮食主要生产区域;着眼全产业链规划,聚集要素,促进各类要素与政策资源向园区聚集;产业规划要引导桑园间套作、桑园林下养殖等复合种植模式,增加粮食、蔬菜、肉产品产出;优化“6215”栽植模式,适当加大桑园行距,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效率。

3.以提高蚕茧质量为目标,强化现代农业装备应用。鼓励蚕桑生产企业抓质量、树品牌;科研单位、基地和企业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参与,重点围绕机械化智能化养蚕、人工饲料养蚕、采桑采果、蚕桑资源开发、高效低毒环保药物等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开展协作攻关,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桑园“五网”建设,重点补齐桑水、桑路短板,做到能排能灌,耕作、运输机械能下田;开发桑园管理、养蚕管理智能系统,提高产业智能化水平。

4.以提高蚕桑生产设施利用率为中心,优化产业生产模式。要增加养蚕批次,推行工厂化生产,降低养蚕大棚等基础设施占地面积,探索多层养蚕房的开发使用;合理确定每一批次养蚕规模,提高养蚕设施设备利用率;完善适宜的蚕种冷藏催青、小蚕共育及蚕茧收烘设施与技术,以适应全年多批次养蚕技术。

5.以全产业链建设为目标,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继续引导龙头企业集中连片建设基地,通过返租倒包开展标准化生产,构建产业化联合体,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小农户为重点培育对象,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重点支持蚕需物资供应,开展小蚕共育、统防统治、桑枝食用菌、蚕沙有机肥加工等专业化经营。

6.借助“健康中国”战略,发展蚕桑全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推进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继续聚焦桑果、桑叶、桑枝、蚕蛹、蚕沙等资源,在药用、食用、饮用功能开发上做文章,加快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进度,着力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并以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健全桑果、桑枝食用菌、桑叶茶等食用蚕桑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注重品牌创建和推广,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活动,让川桑产品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力。

7.以生态饲料桑研发为重点,适量替代畜禽水产养殖饲料。要结合生态修复工程大力发展生态饲料桑,以桑饲料适量替代传统畜禽水产养殖饲料,提高肉、蛋、禽、奶品质;聚焦人工养蚕模式所需的桑叶粉,通过发展生态桑的方式进行生产。

8.聚焦蚕丝文化功能,积极推进蚕桑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农业主题公园的建设,把蚕桑产区变为景区;全面挖掘蚕桑文化内涵,建设蚕桑特色小镇,就地生产蚕桑资源产品,充分发挥科普、观光、旅游、休闲、体验等功能,推进蚕桑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