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登海。
4月10日,2025年第一季度“四川好人榜”发布,20人(组)来自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事迹面向社会发布。这其中,就有达州市渠县青龙镇汤家村育海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登海的名字。
刘登海是一名创业勇者,在外打拼30多年,事业有成。然而为了一句承诺,他放弃了原本舒适的生活,毅然踏上返乡创业之路,慷慨解囊帮扶乡邻,修路建桥造福桑梓,以实际行动带领家乡群众在致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刘登海(右一)察看生猪生长情况。
一诺千金,锚定创业初心
“小时候上学,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早上不到6点就得出发,放学回家都晚上9点了……”家乡的贫穷和儿时的艰辛,至今还在刘登海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自那时起,刘登海就暗下决心,要闯出一条路。
1983年,18岁的刘登海离开家乡外出打拼。临行前,亲朋乡邻凑钱给他当盘缠,看着大家期盼的眼神,刘登海许下承诺:“等我闯出一番天地,一定回来报答家乡!”
初到城市,刘登海从扛水泥、提灰浆、扎钢筋做起……一步步走来,凭借着勤奋与聪慧,他积累和掌握了丰富的电力施工技术,并自己成立了装修公司。经过多年打拼,他已小有成就,吃穿不愁。
2016年春节,刘登海回乡探亲,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结识了驻村第一书记。得知家乡急需在外的成功人士回乡带动当地发展,在乡情、亲情、真情的感召下,加之心中的那句“诺言”,刘登海踏上了回乡创业之路。
回乡后,刘登海依托县上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计划创办家庭生猪养殖场。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成了最大的难题,修建猪舍、购买设备、引进猪苗等样样都得花钱。于是,刘登海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并四处筹措资金。虽然困难重重,但他坚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经过8年的打拼,刘登海的养殖场从最初的年出栏生猪2000余头,发展到如今的年出栏生猪1万余头。在他的带动下,养殖场周围的群众也实现了增收。
刘登海整理超市商品。
以诺为舟,商海诚信逐浪
随着时代的发展,刘登海意识到传统养殖方式的不足,开始积极引入前沿科技与创新管理方法,探索现代化养殖模式。
走进大山深处的养殖场,要不是挂着牌子,很难想象这个听不见猪叫、闻不到臭味的地方,竟然养着上万头生猪。刘登海介绍,养殖区实行封闭管理。进入猪舍前,要经过脱、洗、换三道工序,再通过消毒池、超声波雾化消毒室、双层紫外线消毒室“三道关”进行消毒。
养殖区控制室的大屏幕能直观显示养殖场的状况。养殖区里,自动上料机、自动饮水系统、自动清粪机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此外,成立养殖场时,刘登海就投资建设了环保区、沼气池和污水处理池等环保设施设备……这种绿色生态的养殖方式,不仅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更让刘登海成为行业转型发展的典范。
在经营上,刘登海也始终秉持着诚信为本的原则。2020年夏天,非洲猪瘟肆虐,刘登海的猪场也未能幸免,损失了近百万元。由于他签订过保险协议,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有人建议他多报染病生猪数量,多拿一些补偿。刘登海坚决拒绝:“诚信是我的立身之本,我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瞒报欺骗。”还有一次,一位外地客商前来采购生猪,由于对当地市场行情不太了解,给出的价格较当时的市场价偏高。刘登海没有趁机占便宜,而是坦诚地向客商介绍市场行情,并按照合理的价格与其完成了交易。
正是因为刘登海的诚信经营,他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信任和好评,事业蒸蒸日上,他也先后获得了“达州市诚实守信模范”“达州好人”等殊荣。
刘登海(右)看望村里老人。
守诺如磐,传递温暖与希望
刘登海在以诚信赢得信赖取得成功的同时,更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传递温暖与希望。
以前,汤家村交通不便,山高路陡。由于路基施工难度大,开挖成本高,一直没有修出一条好路。刘登海得知后,自己掏钱请来挖掘机,历时一个多月,为村民修建了6公里的路基,最终让水泥路通到了群众家门口,100余人受益。
2020年10月,汤家村1组村民反映,到村委会办事要绕路过河,出行十分不便,迫切需要修建一座便民桥。得知情况后,刘登海主动联系镇政府,出资5万元修建便民桥,方便群众出行。
“我一直在这里务工,最初月工资2000多元,现在月工资有4000多元了。”宁晓学是养殖场的第一批员工,“当初,刘老板知道我家里困难,家属还需常年吃药,便主动将我招进来了。”养殖场还吸纳了与宁晓学一样的困难群众30余名。为拓宽周围乡邻的就业渠道,刘登海又相继兴办了数家农村超市,解决了近100人的就业问题。
像这样造福桑梓的事例,刘登海还做了很多。2023年7月,当地遭遇干旱,刘登海投入18万余元,为200余户群众接通了自来水,解决了他们的饮水难题;每年都会拿出一些资金,帮扶孤寡老人,资助困难学生,累计资助金额超过10万元……
“这里是我的家乡,他们就是我的家人,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是我永远的承诺。”多年来,刘登海用行动践行着诺言,带领家乡群众在致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赵毅 杨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