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8 期 / 第1版:要闻
快,到四川科技馆赏古建筑“榫卯之美”


 

观众现场参与制作

展品

 

不用一根钉子的古建筑是怎么建成的?神奇的鲁班锁是怎么锁上又是怎么解开的呢?所谓“栋梁之才”的“栋”在古建筑中是哪个部分?……这些问题在四川科技馆展出的“榫卯的魅力”主题展中都能找到答案。

 

本报讯 26日,由中国科技馆主办的“榫卯的魅力”主题展在四川科技馆开展,该展览是全国巡展第一站。

“榫卯的魅力”主题展览是中国科技馆策划开发的中国古代科技系列专题展览之一,展览以榫卯为中心,共展出展品38件(套),分为五个主题分区。通过互动模型、微缩模型、虚拟现实等多种现代展览形式,展示榫卯工艺在古今生活中的应用。

走近展馆,便有一根看起来还有些成旧的木榫卯成列其中,可别小看这根不起眼的“木头”,它可是来自于7000年前河姆渡时期。展馆工作人员介绍,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榫卯是一项重大的发明。7000年前,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区的原始居民便使用榫卯技术建造房屋。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大到柱梁枋板,小至栏杆木楞,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这种先进且密合的连接方式。随着榫卯工艺的完善和成熟,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上至巍峨宫殿,下至草房瓦舍,大到舟船车辆,小到桌椅板凳,都离不开榫卯技术的应用。

而在展览旁就有观众可以亲自动手体验榫卯的“动手活儿”——鲁班锁:寻常的木条,在不用钉子和绳子的情况下怎么才能让他们更结实地连接起来?鲁班锁只利用木构件凹凸结构,就能让其牢牢的结合在一起。“只需要一扭整个连接就解开了,再一扭又锁上了,这可是7000年前的乐高。”工作人员边做示范边解释,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的部分叫卯,榫头插入卯眼中,两块木头便紧密连接,不再分离。“榫卯也是中国建筑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它代表着比汉字更早的文化记忆。榫为阳,卯为阴,凹凸之间,相生相克,体现着古代中国人深邃的哲学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工作人员介绍道。

展馆中,还有巢居、干栏式建筑的复原模型,古建筑中极具代表性的佛光寺大殿、独乐寺观音阁等代表不同时代的古建筑微缩模型。在“中式家具的灵魂”展区,观众可以随展品“穿越”回明朝,欣赏造型优美、线条简约的画案、格柜、罗汉床和圆婉柔和、丰满劲健的圈椅,还可以通过分解开的模型观察中式家具的榫卯结构。而在“形形色色的榫卯”展区,高大的商代战车模型与宏伟的宋代海船模型比邻陈列。观众可以在此观察古代车轮“爆炸”模型、通过平板电脑了解古船的榫卯应用、比较中外古桥的结构形式,还可以探讨铁榫卯和石榫卯在应用中的功能与优劣。

展览现场,观众还可以亲手制作一双属于自己的筷子,学习锯、刨、凿等传统木工工具,以及台钻、砂轮机、车床等现代化加工设备,尝试制作榫卯拼插玩具。据悉,该展览将持续到512日,参观者可预约四川科技馆门票免费参观。(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