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7 期 / 第7版:战“疫”日记
战“疫”日记

“团结才是最重要的”

工作中的胡朝丽

地点: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

作者:胡朝丽 四川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内科危重症护士

凌晨四点半,上完夜班走出医院大门,冷冷的寒风吹过,让人忍不住哆嗦,赶紧钻进出租车里,被车里暖气包围着,才觉得舒服很多。看着窗外夜幕下的武汉,内心百感交集。

面对病人痛苦的模样,我真的很想多为他们做些什么,可是有些痛苦我解决不了,只能一遍遍的安抚他们,为他们加油打气,告诉他们活着就是希望;看着那些因病去世的病人,临终时痛苦的样子,身边没有家属的陪伴,我的心疼得难受,心里为他们默念走好,天堂没有痛苦;看着一些病人的检查结果由阳性转为阴性,在“鬼门关”走一遭又回来了,我特别开心。

报名支援武汉,并不是一时冲动所做的决定。不仅因为我是一名医务人员,更因为我是一名汶川人!2008年的汶川人可能比现在的武汉人更绝望无助。地震时的那种恐惧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因为不知道身后的山和房子什么时候会再倒塌,脚下的路会不会裂开,身边的人下一秒会不会永别……然而,就算身后顶着断背的危险,全国各地的中国人都义无反顾的选择逆行,来汶川支援我们!那时候虽然年纪小,但内心的感动至今仍然深深得埋藏在心底!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所以我主动请缨驰援武汉。

虽然这里的很多人因为这场战“疫”暂时没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但是我们并不孤单。因为,不能团圆只是暂时的,团结才是最重要的!万千华夏儿女团结一致,一定会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希望看到晴朗,看到拯救生命的奇迹”

地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

作者:税高 四川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内科危重症(MICU)护师

在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无论何处,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一如誓言所说,我选择救死扶伤的职业,多少有点价值感在里面,内心深处自然是希望能为病家谋幸福。幸福又从何而来呢?自然是在生命的历程中来。活着,才能有机会感受到幸福。

今天是我来到武汉的第三天,也是第一天进入病房,早上8点整,换好防护服,带上所需物品和病员早饭,经过缓冲间,进入病房。病房里有26名病员,还有14名危重患者安置了心电监护,需要一级护理。我一个人需要负责其中13名病人的治疗和生活护理。

9:50分,我正在给39床的患者做治疗,突然听到有监护仪持续报警,迅速去查找报警源,42床患者孙大爷突发心脏骤停。我立即通知医生并叫另一名同事协助以胸外心脏按压和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医生赶到遵医嘱予心二联、呼二联反复静推,扩容、升压。穿戴着防护服和护目镜,我的行动和视力都非常受限,在给病员按压过程中,总觉吃力许多,不知不觉中,内衣完全湿透。人或许都有一份倔强,纵使精疲力尽,我还是咬牙坚持,希望再多按一下,老人的身体能出现转机。体力透支后,为了保证按压质量,我被同事换下。经过四十分钟心肺复苏和药物治疗,我们没有创造奇迹,医生宣布临床死亡。

奇迹是什么呢?是给人带来意外之喜,而人生来无法总是遇到这一种惊喜。我的心里有些闷,一种强烈的无助感油然而生。尽管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说我已经很不错了。但我的内心里,始终有些许遗憾,而这样的遗憾,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磨灭的。逝者已矣,悲伤无益,给予病房里其他病员最妥帖的照顾,才是我此时此刻最该去做的事情。

12:30分交完班。我虽有些疲惫,但体力尚可,而我的两位女战友几近虚脱,然后大家小心翼翼脱去防护服,洗手更换衣服,回到酒店。我的脑海里回现着上午值班时的画面,想到来时的信誓旦旦,想到自己的责任初衷。我相信誓言终会战胜恐惧!

今天武汉中雨,淅淅沥沥的雨滴声响在耳边。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的心绪突然明朗,我希望看到晴朗,看到拯救生命的奇迹!

 

“我的生日愿望是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朱砂与患者合影

地点: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

作者:朱砂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ICU主管护师

小时候对武汉的想象源自爷爷的武汉乡音,他做的武昌鱼、珍珠圆子,每一样都刻画着对武汉的浓浓乡情。虽然生长在四川,但我一直视武汉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武汉香喷喷的热干面、浪漫的樱花、山水相依的东湖……这些我无数次梦回家乡的情景,没想到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实现。

213凌晨3点,我一接到医院电话,就毫不犹豫地决定——作为四川援助湖北第七批医疗队队员驰援武汉。当飞机落地的一瞬间,我看着同机的284名医护兄弟姐妹都戴着口罩,口罩上方是充满坚毅眼神的眼睛,一腔热血再次在心底翻腾起来。我确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可以看到每一张口罩下的笑颜。

虽然来到武汉已经21天了,但还是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进病房前,透过更衣室的窗口,看着外面排队进入医院的救护车,里面的患者等着我们去救助的情景。在穿防护服时,从队友的眼神里看到的是万分小心,每一个动作都十分谨慎。在自己的脑海里把所学习的流程复习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才放心踏进医务人员通道。因为我们知道,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救治患者。

刚开始,走进病区曲折的走廊就像是迷宫,现在我们已经轻车熟路了。与患者沟通、相处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就是:“你们从哪里来?谢谢你们!”这让我忘记了所有的不适和疲惫。

记得作家方方在《行云流水的武汉》里这样写到:把全世界的城市都放到我的面前,我却只熟悉它。就仿佛许多的人向你走来,在无数陌生的面孔中,只有一张脸笑盈盈地对着你,向你露出熟悉的笑意……这张脸就是武汉。这里不乏自然风光的静谧,更有人间烟火的温情。这也是我梦里家乡应该有的模样。只是如今,这张笑脸被藏在了口罩下。从来没有被禁锢的城,只有离不开的爱,再艰难,爱不会离开!

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许一个大点的生日愿望:惟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我们带着温度做事,带着信心继续前行”

任庆

地点: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

作者:任庆 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师

援鄂之行不知不觉已经 40 天了。大年初一来到武汉,一路上有过兴奋、迷茫、害怕、 担心、忐忑,但现在的我心中只希望疫情能早点结束,大家能早日过上规律的生活,希望自己能早日吃上妈妈做的饭菜,忽然间很想念我的家人。

这不禁让我想起在前段时间的一个特殊夜班。我与同事们收治了 9 名由敬老院转诊过来的老年患者。在这些老年患者中,年龄最大的已经 97 岁高龄,年龄最小的也70多岁了。进入病房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见过家人,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又因与我们省外医护人员之间存在语言差异,使得老人们多少对我们各项操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抵抗心理。其中有一位老婆婆让我印象深刻,她患有老年痴呆,老伴年前患病去世,女儿又不幸感染新冠肺炎被隔离,近段时间都没有家人来探望她,老婆婆脾气变得孤僻又暴躁,在对待医护人员时也充满了防备。我们医护人员每天要注入大量精力来照顾老婆婆,防止她走失、跌倒以及发生其他意外,在院感科允许的范围内陪她在走廊散步,还担起了她的心理疏导员陪她聊天……慢慢的老婆婆的状态好了很多,也配合了不少。

现在,我们迎来了万物复苏的季节,每天都有明媚灿烂的阳光照进病房,照进我们心里。隔离病区的日子虽然艰辛,但每天看着病人病情一天一天好转,所有的苦闷和汗水都值得。这次疫情阻断了千千万万家人团圆的机会,隔绝了家人传达爱的机会,使原本樱花灿烂的武汉蒙上了灰蒙蒙的一片。但是,我们医护人员不会退、不会怕、不会屈服。我们都在等着扒开云雾见青天的一天,等着樱花再次开满武汉大街小巷的一天,等着街道上满是人们笑着打招呼的一天,等着我们彼此脱去口罩重新认识的一天……

40天昼夜奋战,一个多月的真情陪伴,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刻意的渲染,我们带着温度做事,带着信心继续前行。

 

 

90后都是生力军,这一战我们必定竭尽全力”

王海生

地点: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

作者:王海生 巴中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

我作为此次巴中市首支援助湖北医疗队里最小的成员,队里的哥哥姐姐们打趣地说:“几年前说起90后,网络上铺天盖地都是‘垮掉的一代’‘杀马特’‘非主流’这些词汇,现在应该要改成崛起的一代了!”217支驰援武汉的医疗队里,90后都是生力军,这一战我们必定竭尽全力!

正式排班进病房的第二天,因新到的吸氧装置与之前略有差异,一位五十多岁的阿姨按照之前习惯的方式没能吸上氧,她变得很心慌。我立马采取端坐卧位吸氧的处理方式,尽快让她呼吸顺畅,同时不断轻声安慰她:“我们是‘川军’,经过专业训练的,你要相信我们!”“什么?你们是红军?你们是共产党!”也许是太激动了,阿姨听成了红军,不过还真有用,她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的身后还有伟大的党和强大的祖国,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我来武汉的第七天,看到“雨水”两个字不觉想起了李商隐笔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突然有点想念那座生我养我的南方小城。春天是真的要来了,我是一名90后,我会和我的战友一起抗击疫情,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归去。

 

“感谢母亲一如既往地支持我”

李精健

地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

作者:李精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护士

来武汉已经很多天了,大家都陆陆续续地进入了隔离病房,为了所有战友的生命安全,工作之余,我们每个人乖乖地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尽量减少外出,避免交叉感染。而今天将是我最近唯一可以休息调整的时间,所以趁着今天有空记录一下这几天的点点滴滴。

记得临行前的晚上辗转反侧,不敢给家里打电话,害怕家人担心。出发前,我左思右想还是决定把去武汉的消息告诉家人。电话里,我告诉母亲:“我一会就要出发去武汉支援了……”话还没说完,就听到母亲哽咽着说:“你前两天不是说派去的都是高年资的老师吗?怎么你也要去?”我说:“那边情况严重,我一个男娃子去支援正好。”母亲在电话那边边哭边叮嘱我:“去那边过后一定要照顾好自己,把自己照顾好才能救护更多病人!”

虽然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挂掉电话的那一刻,大颗的泪水滑落下来。我很感谢母亲一如既往地支持我,我也会尽全力救护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