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宴金旭
我省是地震灾害频发的省份,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先后又发生二十多次5.0级以上的地震,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令我们痛心的是,在统计灾后人员受伤情况时,发现很多人是在地震中没有正确评估当下情况,慌乱“跑”而导致受伤甚至致死的情形。那么,地震来了到底该不该跑?这需要我们保持冷静,快速地做出正确的科学评估。
自我评估
地震逃生是一项运动性的行为,地震发生一般晃动时间从几秒至数十秒不等,时间比较短暂,这也要求地震逃生人员具有良好的身体机能。在逃生之前,逃生人员需充分评估自身情况,判断自己是否具有能力逃出自己所处的危险环境,特别是老人、儿童,或身体存在缺陷、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
环境评估
◎逃生初始状态环境评估
地震发生时,处于地震影响区范围的人群出于本能,往往希望逃出自己认为所处的“危险环境”。而当下所处的环境是否真的危险,很少有人会冷静、科学地做出判断。若可以快速地认识到,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相对比较安全,或者比逃出后的环境更安全,那么就请不要盲目的“逃生”。
◎逃生过程状态环境评估
地震发生时,不同的人根据自已当下所处的环境,在做出逃生决定时,应充分评估自己逃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比如逃生路线上是否具有危险源、逃生路线是否有障碍物、逃生过程中是否需要照顾亲人、逃生过程中的光线是否明亮等,倘若逃生路线不具备逃生的条件,需慎重作出逃生的决定。
◎逃生目标状态环境评估
据统计,地震灾害中的受伤人员多数是由于盲目逃生造成。在做出逃生的决定之前,大多数人员未有明确的逃生目的地,在第一时间不知自己该逃往何处,只是下意识的逃跑,同时未能评估逃出去的环境是否安全。如果逃出后的环境比地震发生时本身所处的环境还要危险,那就完全没有必要“逃生”了。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震前的预防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之一。处于地震高风险地区的人群,要常备震情意识,在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熟悉自身所处的环境,多一份假设——“假设在这一刻发生地震,我应该怎么办?”
(作者系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