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成都市科技工作会议成功召开,为新一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标定了“风向标”。全市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代表等创新主体参会。
笔者从会上获悉,2025年,成都将力争全年研发经费投入增长8%以上,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增长10%,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5万家(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90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
具体而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奋斗目标,全市科技系统将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精准发力——
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西部创新策源高地。统筹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做好“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加快“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前期研究工作;高标准推进实验室体系建设,全力服务保障太行实验室建设运行,推动首批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高质量“入轨”运行;加快建设运营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运营,推动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做强算力服务核心功能。
以实施“科创天府·智汇蓉城”行动为引领,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行动,全市全年举办科技成果对接系列活动400场以上,全年转化对接科技成果3000项以上。完善“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创新转化服务体系,建成投运成都科创生态岛2、3号馆,推进科创生态岛分中心加快建设。构建综合性、专业化的中试服务体系,围绕特色产业新建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40个以上。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专班+专员”制度,全年挖掘科技成果不少于2000项。实施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行动计划,首批备案建设技术转移机构60家,全年培育技术经理人、驻校技术经纪人1000人次以上。推进科技成果利民惠民,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以赋能“立园满园”为核心,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科创资源向产业园区集聚,采取“一园多区”模式共建科技园区,持续开展双招双引,力争招引落地项目不少于100个、高层次人才团队不少于100个。推动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分层分类搭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库,力争全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5万家,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90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未来产业新赛道前瞻布局重点研发项目,支持共建创新联合体10个以上,全年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00项以上。面向产业需求建设一批科创平台,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20家以上,打造专业孵化器10家,布局建设一批“共享实验室”。
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优化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组织方式,修订出台“揭榜挂帅”项目管理办法,推进“订单式”研发。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动在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由非资产管理部门单列管理,推广职务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开展财政科技资金“先投后股”,探索推出“积分保”等科技金融产品,全年服务2000家企业,提供“科创贷”支持超120亿元。深化成都市科技人才改革综合试点,持续推动优化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自然科学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标准、流程。
以“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为重点,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深化成都都市圈协同创新,持续推进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建设,推动落实协同创新15条措施,推广“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协同创新转化机制。加强成渝双核科技创新联动,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合作项目30个以上,协同建设西部中试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建立科创资源互通共用服务体系。强化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科技合作交流,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和“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成都)中心,配合办好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引聚外国高端人才智力,推进“证卡融合”,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政务服务,举办“魅力成都”等系列活动。推动科学普及工作高质量发展,建立成都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年新增市级科普基地25个,引导市级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惠民活动300场以上。
会上,参会代表反响热烈、热议不断。“我们将在产业技术主导权、高层次人才招引、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上进行重点突破。”“今年,我们将聚焦全市成果转化重点工作,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研判、梳理最新全国研究成果与产业化项目,为成都市概念验证中心提供概念验证、技术商业化策划与产业孵化服务;进一步实践人工智能在技术需求解构分析、专家匹配跟踪的应用,探索打造成果转化智能体。”“下一步,我们将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做强创新极核,做优转化节点,做活创新生态。”……面向2025年,成都创新主体纷纷表示,将干字当头,加速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为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提级赋能。(黄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