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6 期 / 第1版:要闻
以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透过第三届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看绵阳创新之谋

范国滨院士为2023年度涪江流域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经典案例代表颁奖。

一只“蝴蝶”,扇动科技的“翅膀”,让千里之外、万里之滨感受来自绵阳的科技创新力。

引发“蝴蝶效应”的,是绵阳在第三届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上亮出的一个个硬核科技成果。

科技创新是绵阳最鲜明的城市底色,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为牵引,深入实施“科技立市”战略,坚持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科技成果转化,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培育壮大创新产业集群,不断提升科技城创新能级,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跳出会场,绵阳依旧动能澎湃,以科技创新撬动高质量发展。

成果丰硕

让绵阳硬核科技登上更大舞台

1月18日至19日,第三届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在成都举行,绵阳遴选出的“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全流程参数测试技术”等20个“硬核”项目抛出“橄榄枝”。

“此次遴选的20个项目在开幕式和省级专场发布,较去年增加9项,增长率高达81.82%,涵盖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领域。”绵阳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汤荣生表示。在大会重点科创项目展推活动中,绵阳还携481项科技成果(高新技术)、128项科技需求参展,绵阳展区作为重点展区进行了2天的集中展示。

三年深度参与,结出丰硕成果。绵阳市科协连续三年深度参与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通过走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不断挖掘梳理科创项目,共征集遴选1402个科创项目,组织36个项目在开幕式及省级专场推介会上发布。

创新驱动未来。透过每年一次的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绵阳科技企业打开了合作“新空间”,也让外界见证了绵阳创新能级新跃升——

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舞”。首届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上,绵阳市科协围绕绵阳主导产业和科技优势,挖掘科技成果、高新技术、科技难题等科创项目270余个、科创金融产品19个,实现有效对接100余次。

线上与线下“比翼齐飞”。在第二届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上,绵阳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设立了以电子信息、“双碳”与新能源、农业种业及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为主的线上“云展厅”,遴选513个优质科创项目入驻云展厅,专家、企业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查看科创项目信息,“科服保姆”时时联系对接、促成合作。线上线下齐发力,绵阳推出的科创项目实现有效对接100余次,6个项目寻找到合作方并签署合作意向协议。

区域合作共赢“上新”。第三届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新增了“京川渝”科创交流会和海外重大科创项目专场推介会,绵阳4个科创项目入选海外重大科创项目专场推介会。此外,川渝共下“一盘棋”,绵阳市科协联合涪江流域科协及重庆市北碚区科协在第三届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期间,共同举办了2024年涪江流域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活动,共同推介创新成果,共同创造新的合作机遇。

与科技同行,与创新共进。随着天府科技云助力高质量发展效能的充分释放,西南科技大学的“强稳健性锂电池循环寿命预估系统”、龙华光电薄膜公司的“高分子功能薄膜材料研究”等一大批绵阳硬核科技成果,从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出发,迎来了一片“大市场”。

精准对接

让科技供需两端“双向奔赴”

科技创新时刻推动着产业前行的步伐。如何依靠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开拓新蓝海?解题,从来没有捷径。

去年1月,总投资12亿元的中玖闪光高能X射线FLASH医疗设备项目在绵阳签约开工,绵阳抢占FLASH放疗研发“先机”,实现“从1到N”的裂变迈进。

在绵阳,核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的画面正一次次上演,努力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跨跃。这背后少不了“天府科技云”平台“科服保姆”的精准服务。

打开“天府科技云”平台,一组数据引人注目:绵阳市注册科技工作者已达12万余人、企事业单位2.2万余家,开设科创工作室1.8万余个,发布科技所能2.9万余项、科技需求6.5万余项、科技成果1421项、科研项目287项。

如何让线上数据变为实实在在的成果?绵阳市科协在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以“天府科技云”平台为抓手,围绕绵阳四大主导优势产业和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全程“保姆式”服务,通过宣传推介、主动联系、引导注册、发布信息、匹配撮合、对接洽谈、促成交易等流程,促进科技供需对接、合作落地。

“被动等待”到“主动寻找”,“天府科技云”用“保姆式”服务大大缩短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构建起“双向奔赴”的全新模式。2023年,“科服保姆”共走访全市企业2600余次、高校院所160余次,宣传和引导用户通过“天府科技云”发布科技所能所需,促成科技资源与企业需求进行对接。

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受益企业之一。2020年“天府科技云”平台正式上线,四川永贵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在平台注册并发布“高压连接件研发”及“连接器常用绝缘材料性能研究”技术攻关科技需求。平台接到科技需求后,随即匹配“科服保姆”,专业人员线下“一单一策”持续跟进,通过线上交流和线下多次实地走访对接,精准联系到西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专长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张全平博士开展技术攻关。截至目前,该公司已通过天府科技云“保姆式”服务,解决重大科技难题3项。

打通转化通道,让科技成果“快转化”“转成功”,人才是支撑——

为一线科技创新输送“最强大脑”。绵阳先后聘请了范国滨、邓建军等16名“两院院士”担任绵阳科技顾问,围绕绵阳市“4+8+1”工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难题,以突破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解决行业痛点为使命开展技术咨询、问诊把脉、协同创新,推动搭建“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创新平台。

为高质量发展塑造高质量新型科技智库。围绕绵阳主导产业和科技创新发展需求,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先进材料、农林畜等领域4支决策咨询智库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攻关、产业革新、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服务绵阳经济社会发展。

链接资源

让更多科技成果在绵阳“落地生金”

1月18日,在第三届天府科技云服务大会集中推介洽谈活动暨2024年涪江流域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绵阳市科协主席范国滨公布了2024年涪江流域科技协同创新发展的重点工作——以加强涪江流域区域创新一体化为主线,以“科创+产业”为引领,坚持创新引领、需求导向、区域协同、产业融合,强化涪江流域创新优势,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和创新生态,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努力建设具有川渝影响力的涪江流域科技创新共同体。

在科技创新中,不少企业面对难题,想向院所、高校抛出“橄榄枝”,而高校、院所却没有市场应用转化渠道。为此,绵阳市科协联合涪江流域各地探索科协系统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路径,从联合开展科技服务、科技供需对接、共建涪江流域专家库、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乡村振兴、加强科普交流、共建全域科普新模式入手,签署《涪江流域深化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合作协议》。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人文特质,让涪江流域沿线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中奋进求“新”。2023年以来,涪江流域科协围绕“协同创新、区域共兴”,充分发挥涪江流域一体化优势,在跨区域科技供需对接、科技资源共享等方面同心聚力,有力推动涪江流域科技协同创新全面起势。

同步联动、联合攻关的方式,正点燃涪江流域的创新引擎。会上,精选涪江流域10个科技供需对接项目现场开启“双向奔赴”,遴选200余项科技成果、需求,上传至“天府科技云”平台,予以重点推介服务,促进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生金”。

共赢,从奋进求“新”到相向而“行”——

抢抓机遇。瞄准涪江流域各地创新产业主赛道,采取“科协搭桥+企业主导+院所高校支撑”的方式,探索建立“一个地区、一个产业”的科技成果携手转化机制。

精准对接。聚焦重点产业、优势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激发科技资源“集聚效应”,依托“科创中国”“天府科技云”等信息化平台,实现涪江流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再分配。

合作共赢。制定科技供需对接清单,常态化开展涪江流域企业需求对接、互访交流,加快科技资源应用互推,推动涪江流域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逐步打通创新资源跨区域推动产业发展的“中梗阻”。(郭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