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3 期 / 第6版: 地方报道
绵阳打造房屋安全智能监测网 空中做“体检” 地上布“哨点”

近日,在中国(绵阳)科技城5G科技园的一处控制室里,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项数据。此时,涪城一号卫星正在太空中为涪城区地面建筑做体检,监测其形变与沉降情况。

卫星能穿透阴晴雨雪,全天候工作。现场工作人员张诚介绍,涪城一号通过雷达波反复扫描同一区域,并运用干涉测量技术比对影像,可以捕捉到传统光学卫星无法识别的建筑沉降信息,单次扫描可覆盖625平方千米区域,每11天即可重复扫描1次;经专业处理,监测精度最高可达毫米级,这项技术在涪城区启用一年多以来,已识别出101处风险建筑。

紧盯城市房屋安全风险,绵阳能用的工具不止涪城一号

如果说卫星是来自太空的天眼,无人机就是灵活的空中医生。以往需要工人吊着绳子冒险作业的高楼外墙检查,现在只需无人机搭载高清红外设备升空扫描,就能完成一次全面的空中CT”。尤其外墙空鼓、渗水、面层脱落这些肉眼不易发现的问题,都能被红外镜头一眼看穿。相关数据还能生成三维数字档案,直观标注房屋风险等级和隐患具体位置,未来整治起来更有依据。

今年8月起,该项技术率先在绵阳科技城新区试点,并逐步推广至全市。绵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工作人员介绍,全市有超3800栋高层住宅、600余栋公共建筑,传统人工检查盲区多、周期长、成本高,无人机巡检省钱、省力,还能做到无接触作业透视内部隐患,非常便利。

除了卫星和无人机,绵阳还为重点监控的危房布下哨点,捕捉房屋形变的蛛丝马迹。

在涪城区安昌西路一栋D级危房楼顶,几个银白色的倾角传感器静静在屋檐四角,实时捕捉着房屋的每一丝变化;楼梯间,一台裂缝计紧紧着墙体的开裂痕迹。它们共同组成一张监测网,24小时动态监测危房状况。

类似的动态定点监测设备已在绵阳13栋重点监控的危房布设,实时传输的数据,可以对潜在风险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从卫星到无人机、再到地面设备,如今在绵阳,一张一体房屋安全智能监测网正全面铺开。这些数据,最终都汇入绵阳市房屋安全管理系统这个智能管家

据了解,该系统中已录入绵阳市181万余栋房屋的健康档案,具备风险预警、及时巡查、档案管理、鉴定把关等核心功能,有效助力绵阳对房屋安全管理由被动应对主动预警转变。后期,该系统还将打通新建与既有房屋数据链条,逐步实现对房屋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兰建春 任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