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婴儿”试验:
一次疯狂的冒进
基因编辑再次成为舆论风暴的中心,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对媒体宣称:一对基因经过修改的双胞胎已于11月诞生,基因编辑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多位生命科学领域专家纷纷表示,对此感到“震惊”甚至“愤怒”。那“基因编辑婴儿”试验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多位生命科学领域专家会反应如此强烈?我们来了解一下。
“基因编辑婴儿”是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修改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的基因后生下的婴儿。这个技术以前也有很多研究者做过,但是都会在胚胎发育极早期就中止。让修改过的胚胎完全发育直到诞生,这是第一次。
无法排除潜在健康风险
报道称,贺建奎的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改的是CCR5基因,而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应该说,可能会降低一些患艾滋病的风险,但是这种基因编辑不能够完全模仿CCR5基因的特异性缺失,因此是否真的能降低患艾滋病风险是不确切的。”中山大学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李飞教授说,人体的每个基因都有相应功能,而且每个基因都有两个拷贝,完全敲除与只敲除一个拷贝的结果完全不同,因此基因编辑对婴儿会有一些潜在的健康威胁。而目前来看,这次基因编辑临床试验并没有完全消除这种健康威胁的可能性。
“拿健康受精卵做试验的目的何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黄志伟提出质疑说,CCR5可能还具有其他功能,敲除掉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受损。“这项基因操作给刚出生的孩子们带来的好处微乎其微,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各种根本无法预测和治疗的遗传疾病风险。”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是发表联署声明的120多位科学家之一,他撰文指出。
技术问题还未解决
虽然目前CRISPR/Cas9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进展飞速,但李飞表示,这次“基因编辑婴儿”的临床试验依然有很多技术上的问题没有解决。细胞在早期阶段分裂特别快,这时很难确认细胞中被编辑基因的最终状态是否跟其他细胞一样。这样一来,人就很容易成为嵌合体(将一个物种的细胞注入另一物种的胚胎,会产生“嵌合体”),这本身就是不符合伦理的。“第二个是效率问题,就是说有多少比例的细胞和基因被编辑了很难估判。”李飞解释说,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脱靶效应,也就是说很难判断其他基因是否会受到影响。
伦理问题是最大拷问
伦理问题是此次事件最不应回避的拷问。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2016年公布的干细胞研究与转化应用指南建议,科研人员应继续遵守在体外培养人类胚胎不超过14天的惯例。该指南支持在接受严格监督的前提下,在实验室中对人类精子、卵子或胚胎进行基因编辑。但它同时强调:现阶段不应将其应用于临床。
“我们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及研究相关单位一定要迅速立法严格监管,并对此事件做出全面调查及处理,并及时对公众公布后续信息。”上述120多位科研工作者发表联署声明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飞为化名)(据《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