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四川启动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明确要合理有序开发特色资源,加快建设特色园区,努力把更多“小产品”做成“大产业”。对此,农业农村厅印发《帮扶39个欠发达县域农业产业发展十二条措施》(以下简称《十二条措施》),支持创建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就是其中一大重点。帮扶欠发达县域,为何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关键?在这些县域,现代农业园区该如何建?记者在近期举办的39个欠发达县域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主体提升培训班上找到了答案。
方法一:
选好主导产业,推动适度规模发展
“在欠发达县域,发展什么产业?在哪里发展?多大规模?采取什么模式?”参加这次培训的,不少是39个欠发达县域政府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大家纷纷抛出了问题。
“无论发展什么产业,首先是要把好东西种出来、养出来。”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条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论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科学选择1~2个比较优势明显、产业可延伸性强、市场开发价值较高、成长性好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重点扶持。
培训中,凉山州越西县副县长马海木呷向大家推介起越西苹果。“苹果在越西县种植历史悠久,具有上市早、品相佳、口感好等优势。我们依托资源优势,将苹果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首位产业来抓,推动苹果全产业链发展。特别是以越西苹果现代产业园为抓手,示范引领全县10万亩苹果规模化发展。”马海木呷说。
明确了主导产业,还要推动适度规模发展,这既有利于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也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但一个现实问题是,39个欠发达县域都位于高山、丘陵地区,成片的规模化土地较少,推进园区规模化发展难度较大。
对此,乐山市沐川县底堡乡有可借鉴的经验。底堡乡党委书记万顺发介绍,近年来,该乡聚焦全县魔芋产业布局,通过探索实施“土地预留转+村集体收储”模式,先集中连片流转土地6000亩,然后通过小改大、坡改梯进行宜机化改造,推动规模化经营,现在全乡100亩以上的魔芋种植业主达到29户。
“一方面,要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有序流转,把分散土地连接起来,实现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在土地不能集中、经营权不能流转的情况下,要通过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等现代要素有效导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发展服务型规模经营,带动园区周边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方法二:
布局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
尽管39个欠发达县域都有自己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但受区位条件、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单卖新鲜农产品很难有较高收益。
布局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是提高收益的又一重要举措。“尤其是要配套完善产地初加工。”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产品初加工设施投入相对小,科技含量也不高,建设门槛较低,作用却很明显。
培训中,一个案例让大家印象深刻。甘孜州理塘县五星级果蔬园区通过财政投入75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400余万元,新建清洗、分拣、包装和冷藏保鲜等设施设备。此举将园区草莓收益每公斤提高2元、小番茄提高1元,年均初加工产值达340万元,带动周边农牧民年人均增收620元以上。
农业农村厅提出,结合主导产业,在园区就地就近提升新建一批清洗分级、烘干炒制、贴牌包装等初加工设施设备,集中建设一批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到2025年,39个欠发达县域省级以上园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要达到85%以上。
在完善初加工的同时,还要通过引入龙头企业,布局精深加工。数据显示,39个欠发达县域现有国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占全省的10%。《十二条措施》明确,对每个欠发达县域确定至少1家国家级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结对合作。
在巴中市通江银耳(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带动下,银耳在通江县创造了超过35亿元的综合产值。在这过程中,通江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公司成立以来,建成了6条自动化精深加工生产线,成功研发冻干银耳、银耳化妆品等系列产品,年产值达到1.5亿元。”该公司董事长岳劲松说。
“各地要以打造‘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及优势特色农业品牌为契机,支持园区创建特色农业品牌,引领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同时,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农文旅融合,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提升园区综合效益。”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方法三:
逐步实现“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
在39个欠发达县域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既要看规模、看效益,更要看能否给农民带来可持续的收益。
“首先,地方政府要把联农带农、助农增收作为园区项目储备、资金安排和绩效评价的必要条件。”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特别是使用帮扶资金的经营性项目,在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时,要审核联农带农机制和预期成效,没有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和成效不明显的,不得纳入项目库;未建立联农带农机制的经营性帮扶项目,不得审批实施。
其次,要创新联结方式,推广“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返租倒包”等模式,通过发展订单生产、入园就业、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到农等方式,推动农户特别是脱贫户、监测户应联尽联、应带尽带、应帮尽帮,逐步实现“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目标。
牦牛养殖是甘孜州的特色产业。在色达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当地建立“土地入股固定分红+二次分红”“订单收购”“二次返利”等稳固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农业、基地就业、土地流转、参股经营“四种模式”。色达县副县长泽仁尼玛介绍,园区入驻企业每年为农牧民分红200余万元,带动就业300余人,户均年增收4000余元。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230.6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24.59%。
公司是联结农户的重要主体。“通过构建‘公司+村集体+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多种联农带农机制,我们探索出以统一提供菌种、统一接种灭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产品、统一市场销售为主的‘六统一’发展模式,提供常年就业岗位120余个、季节性用工岗位500余个,带动1000余户农户从事银耳生产,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岳劲松介绍,根据规划,未来三年,公司将带动全县5万耳农发展通江银耳产业,实现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还提醒,各地要防范农业经营风险,规范工商资本下乡流转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审查审核制度,加强全过程监管,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