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7 期 / 第1版:要闻
构筑更加开放的全球创新网络
——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闭幕


专家学者对话

本报讯 11月28日,随着近20场论坛和主题活动的相继落幕,2022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等一批重磅成果的发布,为期三天的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顺利在成都落下帷幕。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在闭幕式上通过视频作总结讲话。他表示,经过连续四届的成功举办,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积极搭建连接全球科技界的桥梁,形成了一个更好地倡导和推动国际科技共同体合作的开放平台,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复苏,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科学是人类共同利益,任何困难和挑战都阻挡不了全球科技人才交往、交流的潮流,阻挡不了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的行动。”张玉卓表示,要构筑更加开放的全球创新网络,积极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构建包容互见、互惠共赢的创新生态,扩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科技合作格局。

闭幕式上,围绕“创新驱动——未来科技变革与产业革命”议题,美国布朗大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Michael Kosteilitz,以“全新科学知识的创造”为主题作主旨演讲。通过详尽的案例剖析,让与会者看到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密切联系,并进一步体会到基础研究对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意义。

高端对话环节围绕“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研究”议题展开,由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成都市科协主席曾勇主持。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名誉教授、爱思唯尔研究网络高级副总裁Carlos Henrique de Brito Cruz,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澳大利亚科廷射电天文学研究所所长、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主任Steven Tingay,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杨卫,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执委帅志刚,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员Tim Leydecker聚焦数学、物理、天文、地理等基础研究领域,进行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共同助推基础研究国际合作。

为响应联合国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有关部署,论坛发布了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倡议和学科发展报告,呼吁全球科技界潜心基础科学研究、深化务实合作、推动科学普及、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基础科学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论坛还发布了2022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涉及气候、城市、制造三大领域。2022年度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也同期发布,钠离子电池、纳米酶、气凝胶、薄膜荧光传感器、纳米粒子巨型数据库、纤维电池、液态太阳燃料、织物显示器、球形核酸疫苗、VR辅助的交互式建模入选。

本届论坛以“开放、信任、合作”为主题,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论坛设置主论坛、世界数字经济论坛以及16场分论坛,包括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位图灵奖获得者、60余位国内外院士在内的300余名顶级专家学者以及国际国别组织代表、企业家,共同探讨基础科学、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绿色创新等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提出应对时代挑战的科技创新解决方案。论坛通过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面向全球网络直播,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报记者 马静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