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5 期 / 第2版:综合新闻
成都“立园满园”行动一周年
产业园区为桥,蓉创科技出海破浪前行

从西部腹地辐射四海,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成都科技产品走向全球架起黄金通道。自立园满园行动启动一年来,成都以产业园区为核心载体,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成果转化加速,大批成都创科技产品从园区生产线走向国际市场,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释放强劲创新动能。

园区筑基:

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国际赛场

立园满园行动的核心,在于让产业园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与企业出海的首发站。在成都天府软件园、成都机器人产业园、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等园区内,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支撑体系逐步完善,为企业出海筑牢根基。

今年6月,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成都举办,成都造科技产品成为展会焦点——白俄罗斯专家试用翻译眼镜后当场下单,成为成都智造的海外体验官。这背后,是园区对创新转化的深度赋能: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布局30余个专业中试转化平台,打通创新药从研发到生产的关键环节;成都机器人产业园集聚116家产业链企业,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的完整生态,为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提供支撑。

一年间,园区培育的镇园之宝接连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成都天府软件园内企业完成全球首例AI+机器人远程头颈外科无创手术,技术已输出至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水下机器人产品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在日本、北欧市场连续5年销量第一;生命科技自动化设备打破进口垄断,远销巴西、美国、英国等海外市场,成都创在多个细分领域站稳全球市场。

生态赋能:

城市服务破解企业出海成长烦恼

企业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资金短缺、产业链配套不足、国际市场对接难等问题,曾是不少科技企业的拦路虎立园满园行动推进中,成都以园区为支点,构建起资金支持、产业链协同、场景开放的全周期服务体系,为企业出海扫清障碍。

资金保障是企业出海的生命线。成都天府软件园内一家医疗机器人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关键期遭遇资金瓶颈,成都市科技局得知情况后主动上门对接,仅用数日便为企业落实1000万元科创贷,解了研发与市场拓展的燃眉之急。如今,该企业已与日本医科大学、比利时ORSI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在海外共建医学机器人培训中心,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大。数据显示,今年19月,科创贷已为全市1709家科技型企业提供84.43亿元信用支持,成为企业出海的及时雨

产业链协同让企业出海更有底气。成都机器人产业园内,链主企业带动104家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核心零部件本地化率显著提升。以园区内一家机器人企业为例,其从大学生创业园起步,依托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的联合攻关机制,持续突破关键技术,今年在德国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被誉为焊接行业奥林匹克)上引发国际关注。目前,该企业已在马来西亚设立海外子公司,实现对东南亚市场小时级服务响应,区域业绩年均增长20%左右。

场景开放则为企业出海积蓄实战经验。成都通过氢能公交车、物流车、市域列车等应用场景,为氢能企业提供技术迭代的试验田;借助成都世运会等国际赛事,让服务机器人企业在实战中打磨产品——一家企业部署的服务机器人天团,覆盖世运村配送、零售、巡逻等场景,不仅积累了超大型园区服务经验,还为后续开拓东南亚市场奠定基础。

平台搭台:

园区试验场全球大市场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等平台,是立园满园行动的重要延伸,为企业搭建起从园区试验场走向全球大市场的桥梁。今年以来,成都已在园区内举办近300场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促成400余项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链接技术、市场资源。

新川创新科技园内的一家AI企业,正是通过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活动获得展示机会,产品市场逐步拓展至中国香港、越南河内等地;氢能企业借助成都搭建的专场供需对接会,精准找到核心材料供应商,保障了关键技术研发推进;数字文创企业通过国际展会对接海外订单,实现从本土孵化到全球布局的跨越。

2025成都国际数字文创季期间,未来科技·潮玩试验场展区内,AI全息仓、非遗糖画机器人等成都造科技产品吸引大量关注,不仅成为市民体验科技的打卡点,更通过展会平台获得海外客商青睐。正如一家参展企业负责人所说:园区提供了技术研发的土壤,科创天府·智汇蓉城则打开了走向全球的窗口,让我们的产品能更快对接国际市场。

一年来,立园满园行动让成都科技企业出海之路愈发坚实。从园区筑基到生态赋能,从平台搭台到市场拓展,成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成都创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持续推进,更多从成都园区走出的科技产品,将在全球舞台书写 中国创新的成都篇章。(黄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