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3 期 / 第6版:地方报道
城市换新颜 志愿添风采 广安区谱写文明和谐城市新篇章


改造后的统计院小区干净整洁。 廖小兵 

城市因文明而美丽,人民因城市而自豪。广安市广安区,全国文明城市,9次荣获“四川省双拥模范区”称号,连续4轮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复审,连续3届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复审,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持续彰显着一座文明城市的底色。

改造老旧小区

让城市有“颜值”更有“品质”

“如今乱搭乱建拆除了,下水管道疏通了,路面硬化了,小区环境也整洁多了,我们住着越来越舒心,幸福感越来越强。”近日,家住广安区广福街道望江社区统计院小区的刘大爷对现在的小区环境赞不绝口。他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不仅是老旧小区改造的受益者,也是城市不断变化发展的见证者。

崭新的电梯、整齐的停车位、干净的休闲长廊……走进统计院小区,改造升级后的小区环境让人眼前一亮。

据了解,此前因修建年代久远,统计院小区内道路破损、线路凌乱、雨污混流。在充分考虑群众生活实际,征求居民意见建议后,广安区于2023年10月投入资金改造该小区,按照海绵城市标准建设,采用透水材料铺装人行道,规划雨污管道,打造下沉式绿地……总体改造内容包括道路硬化、停车设施、雨污管网、绿化亮化等,并于今年4月底改造完成。经过改造,该小区新修建了41个停车位、2处非机动车充电处,小区环境干净整洁,有效实现蓄水、排水。

“现在小区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停车也更方便。”在小区生活了7年的居民曾春平高兴地说。

据广安区住建局局长龚艳军介绍,近年来,广安区累计改造像统计院小区这样的老旧小区277个,大部分老旧小区按照海绵城市标准建设……一个个“海绵体”随处可见,在“海绵体”一收一放“呼吸”间,城市生活悄然发生变化。

此外,让城市有“颜值”更有“品质”的还有该区实施的背街小巷整治。近年来,广安区聚焦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深入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着力将城市精细化管理向背街小巷延伸拓展,着力打造品质之城;坚持“亮山亮水亮文化”理念,围绕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留住街区群众记忆,邀请10余名文旅专家学者深入挖掘老街巷的文物古迹、市井民俗等,通过植入历史沿革、传统文化等元素,打造特色精品文化古巷13条,进一步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根据背街小巷实际情况,采取先分步后分类整治方式,投资1.2亿元,分三年整治提升背街小巷174条;按照“一街一巷一策”,因地制宜开展整治,对居民区、生活区背街小巷,突出“治脏、治乱、治暗”,着重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对商业区背街小巷,突出“规范店招、培育业态、营造氛围”,激发老街商业活力。

推进志愿服务

让城市变“和谐”更变“文明”

“爷爷奶奶好,我们是思源小学的学生,给你们带来了亲手制作的礼物,还带来了文艺节目,希望你们喜欢。”重阳节期间,在广安区浓洄街道敬老院,广安区思源小学联合广安中学、民建广安市广安区支部开展“小手牵大手 爱洒敬老院”重阳敬老主题实践活动,大小志愿者为老人们送去生活用品,并为他们表演文艺节目、打扫卫生,与他们聊天谈心。

“现在是红灯,请稍等。”“你好,请后退,斑马线上不能停车……”近日,巾帼志愿者李梅准时出现在洪州大道建设路斑马线旁,耐心劝导过往市民。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抓好志愿服务,是广安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广安区在公共文化场所、窗口单位,普遍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站(点),充分发挥动员党员干部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同时,根据群众需求,积极开展助残、旅游、邻里守望、文明交通等各类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市民自觉参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在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行动中,广安区坚持党员带动、干群互动,推行“街长制”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方法,组织干部群众深入街道、社区、小区和测评点位,开展网格化、常态化“包街包片”,践行“千名党员干部进街道,共建文明社区”文明实践活动。各共建单位力所能及地为联系社区、小区解决困难问题,在资金支持、工作指导、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方面多点联动,因地制宜做好结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让城市“颜值”美出了新高度。

如今,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投身做公益,在广安区已蔚然成风。志愿者们在交通路口,举着小红旗,劝导不文明现象;在社区,清理楼栋内的小广告,慰问困难家庭;在乡村,关爱留守儿童,陪伴失独老人……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广安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辖区内大街小巷,“志愿红”或维护交通秩序,或提供引导服务,或关心关爱老人,他们不断用青春、热血、正能量,温暖着这座城市。

目前,广安区注册志愿者12万余人,成立广安区志愿服务总队,下设92个支队,注册志愿服务团队566个,2名志愿者入选四川省“百名优秀志愿者”,广安区湖滨路社区被评为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社区”。(廖小兵 本报记者 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