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3 期 / 第6版:地方报道
“青神竹编舞龙”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本报讯 81日上午,世园会“四川日”暨国际竹藤组织园“眉山周”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世园会国际竹藤组织园举行,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了青神竹编舞龙的吉尼斯认证。活动中,世界纪录认证官宣布“世界最长竹编舞龙”认证结果,并颁发证书。

据介绍,这条长83.4米的竹编舞龙来自眉山市青神县,由80余人耗时112天编制而成,共用慈竹1.8吨。

该竹编舞龙由龙头、龙骨、龙尾、龙翼组装而成,镶上龙杆便可进行舞龙表演。其中,龙头采用六边花编织法,依形而编。龙唇用人字编织剪切而成。獠牙用麻竹切割打磨而成。辅牙为闪齿编织方法。龙须用紫竹烤湾而成。龙骨架原材来自青神西山(即岷江西面丛林)3年以上5年以下、光照充沛的正林慈竹,经锯竹、去节、刮青、开块、匀宽窄、匀厚薄、晒干、启篾、防虫防霉防潮处理后再晒干、切割、龙骨圈绑扎等32道工序制作而成。龙尾和鳞片采用提二压二人字编织而成。龙身由鳞片和竹环连接而成,通体呈现金黄色,咖啡色点缀。龙体内部是利用525个不同大小的竹环,采用六根2毫米的尼龙线将鳞片等距离连接而成。

青神竹编舞龙起源于水利工程建设,当地人把拦河筑堰的竹篓俗称“竹笼”或“竹龙”,竹编舞龙由此演绎而生。上世纪80年代,青神县近千名竹编巧匠和民间工艺师对竹编巨龙进行了不断探索,从传说中的龙影龙态,到图画中的龙姿龙形,技工们揣摩酝酿,取其精华,修改上千次,先后编成了8代共33条竹编巨龙。无论是原材料制作还是舞台表演,青神竹编舞龙处处彰显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川是中国竹资源大省,眉山是四川竹资源分布重点地区。全市拥有竹资源100余种,竹林面积达108万亩。眉山竹编中最具代表性的“青神竹编”与丝绸、蜀绣,并称“蜀中三宝”,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竹编史上的奇迹,艺术中的艺术”,其平面竹编和立体竹编是四川省地方标准。2018年青神竹编入选中国品牌价值百强榜(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国家级非遗项目,青神县先后获得“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竹编制品出口基地”“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等国际国内殊荣与奖项40余项。

(本报记者 苏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