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3 期 / 第8版:乡村振兴·科普服务
燃千年窑火 耀彭州白瓷
——探访彭州白瓷艺术中心


工匠给杯盖粘结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它起初是一摊不起眼的泥土,经过匠人精心绘制,成为了承载思想文化的精美容器,反映出时代的审美和风貌。

在四川,有着自隋唐起烧造传统技艺加持的彭州白瓷,以别具一格的审美和贴近生活的实用性,继承了宋代的极简生活美学,在当下依旧闪耀着光辉。近日,四川科技报探班员来到彭州白瓷艺术中心,探寻泥土和薪火相触后散发的艺术魅力。

熊猫印象盖碗

将军罐

工匠之心让瓷器“焕生机”

彭州是白瓷故里,烧造白瓷的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早期主要靠在胎体上施化妆土来达到“君家白碗胜霜雪”的效果。两宋时期,磁峰白瓷的烧造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准,形成了刻花、划花、印花等工艺技法。而后千年的窑火延续至今,彭州市军乐镇也成为了西部现有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地。

彭州白瓷艺术中心坐落于军乐镇,由废弃粮站改建而成,复古的工业风配合着青砖白墙,带来了不一样的文艺复古气息。在彭州白瓷艺术中心展厅内,一个个摆放规整的瓷器在灯光的映射下光泽透亮,米白色的瓶身素净简约而不失典雅,其中一组熊猫系列的白瓷茶具吸引了探班员的注意。“这是熊猫印象盖碗,曾多次作为天府文创代表产品‘打卡’国内外交流展览活动。此外,我们艺术中心还研发了天彭牡丹茶具、‘洗脑壳’飘逸杯、芙蓉盖碗等极具本土特色的茶具,这些茶具一经推出就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网红’产品。”工作人员介绍说。

探班员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只熊猫印象盖碗打量,只见其质地细腻,杯壁亮丽,弧面的杯盖上保留了一只黑色的小耳朵,杯底还有熊猫脚印的巧妙设计,仿佛探班员正拿着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工作人员讲解道:“熊猫印象盖碗融合了四川极具特色的盖碗茶和熊猫元素,杯身采用了熊猫特有的黑白色配色,杯盖和杯底添加了熊猫耳朵、脚印等设计,寓意熊猫旅游,一路上有听闻、有足迹。”

“洗脑壳”飘逸杯的背身选用的是透明玻璃,杯盖由熊猫头样式的白瓷制成,再融入四川方言取名。别看“洗脑壳”飘逸杯“萌萌哒”,它身上可蕴含着不少深刻的人生哲理。“当把熊猫头倒过来泡在茶里滤茶时,蕴含着让人清空、放松的寓意;当水从熊猫头顶的9个孔流出时,代表着我们要放宽心态,将烦恼通通抛掉。”工作人员解释道。

彭州白瓷艺术中心结合现代审美和心理需求,打造出熊猫系列白瓷文创产品,其作品制作精良、创意巧妙,既可以供人品味把玩,又兼具实用功能。近年来,彭州白瓷艺术中心还以守正创新为理念,将传统美学和现代生活相结合,形成了非遗白瓷、创意白瓷、多彩白瓷等五大产品体系,使得千年窑火在几经风雨后得以延续。

生产车间

七十二道工序造就“彭州白”

欣赏完瓷器作品后,探班员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来到生产车间,学习白瓷制作技艺。诺大的生产车间内,摆放着电窑、气窑等机器,制窑的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瓷器。

电窑是现代陶瓷创作必不可少的烧制设备,原理是以硅化钼、镍钼合金等金属炉丝为发热组件,依靠电能辐射进行制热和升温。工作人员告诉探班员,经过修坯后的瓷器,要放置在800℃左右的电窑里烧制4至5个小时,这样操作是为了避免泥坯过于薄弱从而影响上釉等问题。

“从制泥、成型、修坯、装饰、上釉、釉烧,再到贴花、烤花窑的烧制……一件陶瓷从最初的泥坯到最终的成品需要经过72道工序,才能成就一件完整的彭州白瓷。”工作人员拿起一个将军罐说,“像这种罐子,制作好最少需要半个月,因为拉坯之后的成型、修制等步骤繁杂又费时,中途还需要晾晒,因此制作周期就比较长。”

拉坯和修坯是陶瓷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据工作人员介绍,拉坯和修坯对瓷器的造型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拉坯时需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尽可能将泥土捏成自己设计的形体。修坯前要套上和器型稳合的套筒,从底部按照大面积、小局部的顺序逐渐修平坯体,完善拉坯过程中没有做到位的细节,还原最初的设计构想。修坯后需对其进行补水,一是使其表面更加光滑,二是有一定水分的坯体更有利于下一步刻坯。刻坯即在坯体上“作画”,有抑扬顿挫、下刀轻重、刀的方向等讲究,再进行接下来的补水、上釉、窑烧等步骤。

看着白瓷匠人们耐心认真、全神贯注地制作瓷器,探班员深感精湛的白瓷制作技艺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离不开白瓷匠人的努力。他们以传统技艺为引领,用艺术创意让白瓷符合现代生活审美,将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完美融合,让穿越千年的白瓷飞入寻常百姓家。

匠人匠心砥砺传承,只有走近白瓷,才能从中窥见彭州白瓷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周末闲暇时,不妨来彭州白瓷艺术中心参观、体验、学习,了解这项历经千年的瓷器依旧焕发生机的奥秘。陈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