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2 期 / 第1版:要闻
科技小院扎根河谷 屏山茵红李从“鲜果难存”到“四季生金”

王玉柱现场指导茵红李管护。

陈惠在蒋坝村指导茵红李管护。

茵红李饮品。

初冬时节,金沙江的寒风掠过川南河谷,拂过宜宾市屏山县万亩茵红李果园。曾经缀满枝头的翠绿果林,虽已褪去浓荫,却在恒温冷库上方升腾的白雾中与加工车间里弥漫的果香中,延续着令人心动的甜蜜生机:经液氮保鲜技术锁鲜的茵红李,搭乘冷链车穿越秦岭淮河,直抵全国消费者果盘;蒸馏罐里酝酿的茵红李果酒,随着漫长时间的陈化,溢出愈发醇厚的果香,为果农们在丰收季后攒下又一份增收的希望。

这份藏在冬季的产业暖意,源头指向2024年落地生根的四川屏山茵红李科技小院(以下简称茵红李科技小院),它以科技为笔,在金沙江畔书写着茵红李产业从量的积累质的飞跃的蝶变篇章。

茵红李种植

卡在最后一公里

屏山县地处金沙江流域河谷地带,得益于干热气候与富硒紫色砂岩土质,孕育出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茵红李——从明代农户零星种植李子,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选育出茵红李品种,再到如今12万亩种植规模、16万吨年产量、户均年收入超2.3万元,这颗果子始终是屏山农户的心头宝

作为全国茵红李核心产区,屏山茵红李以糖度饱满、口感脆爽、果核易离的特质声名远播。然而,馈赠的同时,河谷地形气候的局限性也如影随形。长期以来,两大难题制约了产业发展:一是保鲜期短,鲜果采摘后仅7天就会氧化、软烂,损耗率高达30%;二是产业链短,仅以鲜果销售为主,产品形态单一,附加值低。以前摘下的李子一周就软烂,只能贱卖,忙活半年赚不了几个钱。站在自家果园里,屏山镇蒋坝村果农邓波回忆起过去的经历,满是无奈。

我们也想过办法,比如建普通冷库,但效果不好,果子存放半个月就没了脆劲。蒋坝村党支部书记喻刚说,村里也曾尝试引进加工企业,可因缺乏技术支撑,产品品质不稳定,最终不了了之。

屏山县科协主席陈光辉坦言,过去政府部门想推动产业升级,却缺技术支撑;科研机构有技术成果,却难落地田间;农户有需求,却找不到解决路径,单一主体发力,始终破不了产业最后一公里的困局。

协同破局

科技小院成核心动力

针对产业痛点,2024年,由四川省科协牵头,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屏山县科协、屏山县农业农村局等10家单位,共同组建了茵红李科技小院。这一产学研用协同平台的投用,让政策、资金、技术、市场资源实现高效整合。

科协的核心作用,就是搭建桥梁陈光辉表示,一方面向上对接市、县人民政府,争取到20万元专项研发经费,购置液氮储罐、恒温试验箱等设备;另一方面向下链接农户需求,通过农技协每周例会收集难题,再精准对接科研力量。

液氮保鲜技术的突破,是协同发力的首个成果。

我们刚到屏山时,发现茵红李皮薄汁多,普通保鲜技术根本不管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研究员、茵红李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王玉柱回忆,团队扎根果园1个多月,摸清了11月河谷温差下果子易氧化、易软烂的特性,最终确定液氮保鲜技术方向。从1罐氮气、5公斤李子起步,团队反复调试参数:液氮喷射温度从-196℃微调至-180℃,测试3种厚度的PE包装袋锁鲜效果,记录解冻后果子的硬度、甜度变化。两个多月后,该技术终获突破——茵红李保鲜期延长至3个月,较普通冷库多存放1个月。现在果子能存到春节卖,一斤能多赚2块钱,5亩果园多赚1.2万元!蒋坝村果农徐其香算了一笔账,今年她家的茵红李错峰上市,收入同比增长20%

此后,屏山县科协还联动当地液氮厂商,以市场价五折的价位供应,降低果农尝试成本;同时,组织专家开展保鲜成果示范与科普培训,直观讲解技术优势,最终推动技术快速普及。如今,屏山县80%的果农已用上液氮保鲜技术。

双模式送技

科技人才扎根田间

技术再好,落不到地里也没用。茵红李科技小院驻院专家陈惠说,为了让科技真正服务农户、让技术成果落地田间,科技小院创新周例会+田间课堂”“专家+研究生+技术骨干双模式,把课堂搬到果园,把技术教到农户手上。

天牛蛀树干怎么办?”“果子小、卖相差,怎么改善?”……每周一,屏山县农技协联合会组织种植大户召开例会。果农们提出的问题,会被逐一记录,形成需求清单。随后,常驻茵红李科技小院的专家和研究生就会带着工具进村,现场教学。

在蒋坝村的果园里,陈惠爬上果树,手持剪刀演示高光效省力化修剪技术,弱枝要疏,壮枝要留,这样才能保证光照均匀,果子才长得大。树下,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王皓、邢珊珊一边记录要点,一边用方言给果农讲解:剪的时候要留1厘米的桩,避免伤口感染。

遇到病虫害,团队更是随叫随到。今年夏天,蒋坝村果农反映天牛蛀干导致果树死亡,王皓第一时间反馈给陈惠,两人当天就带着杀虫剂进村,教农户向虫洞喷洒专用药剂,还帮着在树干上绑防虫胶带。研究生娃儿住在村里,随时都来帮我们查看果树病害!蒋坝村果农朱元康说。

截至目前,田间课堂已攻克17项技术难题,推广增施有机肥、无人机施肥、绿色防控等13项先进技术,培训本土技术骨干200余人,发放技术手册1万余份。大乘镇中坪村54岁的果农刘永军经过培训后,不仅会用无人机喷药,还能给果农讲解中微量元素肥的施用时机,成了村里的土专家。系列举措最终在产业规模化基础上实现了效益提升——每亩节约成本100—500元,增收超600元,实际价值增长超1000元。

延伸产业链

一颗果一条链

在茵红李科技小院的加工车间里,一排排陶坛整齐摆放,坛内的茵红李果酒正散发着阵阵果香。这是我们今年研发的新产品,一斤李子能酿二两酒,附加值翻了三倍。茵红李科技小院入驻专家、四川轻化工大学教授李东介绍,为解决鲜果深加工问题,团队调整上百次发酵参数,最终确定12度的酒精度数,既保留茵红李的果香,又符合大众口感。

以前果子卖不出去就只能烂掉,现在能做酒,又多了一条销路。书楼镇桤木村果农周宇彬今年留了2亩地的果子酿酒,仅此一项就多赚3万余元。除了果酒外,茵红李科技小院还在研发果脯、果酱等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为保障产业长期稳定发展,茵红李科技小院还在蒋坝村建立种子资源苗圃,引进18种李子共500株果苗,包括云南蜂糖李、四川五月脆、山东红布林等。单一品种抗风险能力差,我们要筛选出适配屏山气候的品种,让上市期从6月延长至10月。王皓说,目前蜂糖李、五月脆已试种成功,明年将推广到果园。

展望未来,屏山县科协已制定详细规划:继续争取省级乡村振兴专项经费,保障品种优化与品牌宣传;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引入育种专家,提升品种品质;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让屏山茵红李走进全国商超;培育更多本地土专家,确保科技服务不脱节……

金沙江的流水依旧奔涌,河畔的茵红李果园已焕新颜。从鲜果难存错峰增值,从单一销售多元加工,从技术短缺科技扎根,屏山茵红李产业的蝶变,正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如王玉柱所言:只有让科技真正走进田间地头,才能结出更多致富果,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黄梅兰)

(图片由屏山县科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