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2 期 / 第1版:要闻
“授人以渔”绿色发展
南江县创新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非常感谢国家这么好的政策,想都没想到,山上还能通公路,我们还能住上洋房。”今年528日,巴中市南江县红岩乡云光村五社78岁村民何学良从茅草屋搬进新家时满是感慨。

 

近日,记者来到何学良新家,只见夫妇俩正在打扫家里的卫生。谈起现在的幸福生活,何学良笑呵呵地说:“现在路通了,游客开车到我们高山来买黄羊、生猪、蜂蜜、板栗……收入增加了不少,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原来的茅草屋已经住了40多年了,没有国家的政策,我的茅草屋真不知要住到什么时候!”何学良告诉记者,与他有相同“茅草生涯”的还有云光村的王家义、张汝富、张汝民等村民。如今,他们都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近几年,南江县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大力提升脱贫攻坚的“含绿量”,趟出了一条“授人以渔”绿色脱贫新路子,为实现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试水

探索创新基础设施“建”起来

2014年,南江全县只有省道2条、县道11条过境,86个自然村不通达,131个行政村不通畅,交通覆盖率太低,带动面太小。

要想富,先修路。山区坡陡沟深,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国家下达给山区道路补助项目资金少,捉襟见肘的贫困县财政资金缺口从哪里来?南江县大胆探索,建立了“整合项目、社会垫资、企业捐资、群众筹资”的机制,修不修群众议,修多少群众定,修好后群众管,为“修路缺钱”找到了办法。

自此,全县打响了修路攻坚战。

南江籍企业家和南江县在外务工农民听说家乡要修路,纷纷解囊,支持家乡乡村公路建设。“坪河、兴马等乡镇在外经商的企业家募集60余万元,捐款50万元以上9人,10万元以上56人,大河镇观音寺村在外务工农民涂仕雄捐款120万元……”截至记者发稿时止,南江县籍企业家和南江县在外务工农民为家乡修路捐资达到1200余万元。

捷报频传,组组数据喜人。一时间,全县48个乡镇208条村组道路全部开工。

在外人员比爱心、看奉献,村社干部比组织、看能力,施工企业比进度、看实效。争先恐后,不甘示弱,自主脱贫鏖战正酣……

几年来,通过项目资金和筹措资金,全县通车里程累计达到5394公里,其中铁路39.7公里、高速公路121公里、国道2136.8公里、县道11386.4公里、乡道33570.5公里、村组道路4139.2公里。实现了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100%、通畅率100%,形成了外达内连、通村畅乡的交通网络格局。

路通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8475户,地质灾害避让搬迁6153户,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安置7155户,改造土坯房3.5万户,完成516个村卫生室新、改、扩建工作,新建改造农村供水工程1097处,建成综合体5个、中心村20个、聚居点650个、巴山新居6.2万户,对18个重点集镇进行了街区净化、绿化,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破冰

谋定后动扶贫队伍“活”起来

为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南江县选派了156名“第一书记”和3600余人的驻村工作队奔赴516个村。

平岗乡第一书记蔡正茂为了不拖工作后腿,将在正直镇读书的女儿转到平岗乡小学。

驻村工作队队员陈巧玲生完孩子刚满月,担心村上的脱贫验收工作,主动放弃产假,积极投身到村上的工作中。

“驻村工作队组织关系也转到了村上,通过与村委共同参与议事决策,充分调动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组织部副部长杨清辉介绍道。

驻村工作队通过下基层,进农户,走访、排查、调研后纷纷回县“禀报”:基层干部年龄老化,讲不透政策、用不来电脑,能力弱化,有心干事,无力成事。

面对党员和能人大多外出打工、经商,村级干部队伍结构不优,部分村“两委”能力不强、总体数量不足的现状,南江县迫切需要培育壮大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留得住的基层治理人才队伍。

谋定而后动,南江县在全省率先创办村级后备干部人才专修班。利用职业技术学校,对农村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人员、复员退伍军人等进行遴选培训。

曹毅退伍转业返乡,成为第一批县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学员。通过培训,走上白珠村村支书岗位。上任后,曹毅通过引进企业流转撂荒土地300余亩,种植莲藕,带动27户贫困户发家致富,推动白珠村实现率先脱贫。

像曹毅一样的南江县首批县村级后备干部学员有116名,103名学员进入村班子,其中16名担任村书记、13名当选村主任。

至此,南江县通过创新开设村级后备干部专修班,培养了一支有文化、懂政策、有技能“永久牌”的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和脱贫攻坚骨干力量,有效破解了村级干部队伍结构老化、文化偏低、能力不足等难题,探索出一条村级干部人才递进选育新路子。

去年8月,“专修班”升级为“巴中村政学院”,经验在全省推广。

突破

壮大产业群众腰包“鼓”起来

东榆镇安家坝孙平夫妇俩身体不好,无重体力劳动能力,两个孩子读书,老人常年患病,每年的药费需要一两万元。像孙平这样既缺劳动力又缺资金的贫困户,能否脱贫?

“能!”南江用行动给予了响亮回答。

“产业兴,则农民富。要实现高质量脱贫,只有在产业发展和群众持续增收上下足功夫。”巴中市副市长、南江县委书记刘凯意志笃定。

通过多次深入调研,南江决策者改变传统以送为主的扶贫帮扶方式,开出了“借羊还羊”的新“方子”。

2016613日,孙平从合作社借来20只能繁母羊和一只种公羊,并与合作社签下合同:借的时候对21只羊称重,两年后还羊时再称一次重,超出部分合作社按市场价“买单”,如果轻了孙平得给合作社补差,两年间所生产的小羊归孙平所有。

“现在,一年收入34万元是没有问题的,全家对脱贫奔康充满信心。”孙平告诉记者。

当前,南江紧抓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定点帮扶和中国工商银行帮扶机遇,全面推广“借羊还羊”扶贫模式,并陆续上演“借牛还牛”“借鸡还鸡”模式……1400余户贫困户甩掉了“穷帽子”。

目前,全县贫困村由156个减至19个,贫困人口由8.8万人减至0.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5.9%降至1.5%

(何波林仲铭本报记者杨永忠南江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