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3 期 / 第1版:要闻
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举行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 省委书记彭清华讲话

全会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策部署,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公报

2021年6月15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6月15日在成都举行。

出席全会的有,省委委员82人,候补省委委员4人。省纪委常委、省监委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部分科研单位(院所)、创新型民营企业负责人应邀列席会议。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省委书记彭清华作了讲话。

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策部署,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彭清华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指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创新已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对创新发展作出战略性擘画和系统性部署,先后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赋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使命,并在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中多次强调创新发展,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省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战略站位,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好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大任务来抓,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全会提出了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强调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全面落实“四个面向”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坚持服务国家全局与推动地方发展相统筹、深化科技创新与强化制度创新相协同、激活资源存量与做优资源增量相促进、发挥政府作用与激发市场活力相结合,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全会明确了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路径和主要目标,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加快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经过“十四五”时期努力,进一步提升我省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区和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地,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提升区域综合创新能力,保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幅、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培育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领军型创新团队,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提升创新体系运行质量和整体效能,军民、央地、校(院)企融合创新深入推进,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提升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持续上升,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迈出更大步伐。

全会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引领,优化区域创新布局。要加强战略协同、规划联动、政策对接,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要增强成都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把成都都市圈打造成为高质量紧密型创新生态圈。要提升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能级,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要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积极探索“研发+转化”等新机制新模式,构建以成都和绵阳为主引擎、成都都市圈为主承载、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为重要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全会提出,以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为牵引,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要重点布局战略科技平台,高起点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全力建好国家实验室四川基地,高水平组建天府实验室,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要聚焦打造产业创新平台,统筹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高质量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开展多学科技术开发和工程化运用,着力提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紧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