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临近尾声,孩子即将返校,不少家长如释重负。此时,当发现孩子精神不振、身体不适,或是面对新学期用品时表现出倦怠与茫然,家长不应简单将其归为“逃避学习”,而需警惕开学综合征的潜在影响。
心理学专家指出,近70%的孩子在开学前两周会出现开学综合征的相关表现,如焦虑、逃避、学习动力不足等。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假期,他们已适应相对自由松散的作息模式,一旦需快速切换至规律、紧张的校园学习生活,其生理与心理状态易出现明显的不适应。
开学综合征:不只是“不想上学”
表面上看,孩子是赖床、磨蹭、抱怨两句头疼,背后往往伴随生理、心理及行为层面的综合反应。
生理层面:假期中部分孩子形成晚睡晚起的作息习惯,开学后需早起上学,易导致生物钟紊乱,进而出现头晕、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
心理层面:孩子可能因未完成假期作业、担忧新老师的教学风格、顾虑与同学的人际关系等问题,产生焦虑情绪,甚至通过“遗忘课本”“丢失作业”等行为逃避上学。
行为层面:假期中频繁接触短视频、电子游戏等快节奏娱乐方式,易导致孩子专注力下降,开学后难以适应课堂的静态学习环境,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低等情况。
家长应对策略:四步让孩子从“躺平”切到“战斗”模式
别指望孩子一夜变成“自律小标兵”,可以从以下4方面进行调整。
1.渐进式调生物钟,让身体慢慢“醒”。
开学前一周,让孩子每天早睡15分钟、早起15分钟,逐步向上学期间的作息过渡。早晨可通过准备香气适宜的食物唤醒孩子,避免使用刺耳闹钟。睡前1小时,营造安静环境,关闭电子设备,陪伴孩子阅读绘本或故事书,帮助其平稳进入睡眠状态。
2.营造开学仪式感,缓解抵触情绪。
陪同孩子选购新学期文具,如特色笔具、个性化笔记本等,借助新物品带来的新鲜感,减轻其对开学的抵触心理;家庭成员可围坐交流,分享暑期中最愉快与最难忘的经历,为假期生活画上圆满句号;鼓励孩子写下3个新学期愿望,如“结交新伙伴”“提升某学科成绩”等,封存后待期末回顾,激发其对新学期的期待。
3.当孩子“树洞”,别当“说教机”。
当孩子抱怨学业压力时,避免急于说教或对比,应先共情理解,例如询问“是遇到了难题,还是觉得任务繁重?”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倾听与理解能有效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若孩子连续多日情绪低落,可及时与学校心理老师沟通,寻求专业帮助。
4.制定弹性学习计划,逐步恢复状态。
避免开学初期给孩子布置大量学习任务,可采用“分段学习+奖励机制”的方式:将作业拆分为25分钟左右的小任务,完成后给予“星星印章”等奖励,集满一定数量可兑换休闲时间或户外活动机会,逐步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
家长避雷区:你的松弛感,是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出现开学焦虑时,家长的心态与言行至关重要,需避免以下三类不当做法。
过度攀比:如提及“其他同学已提前预习”,此类话语易加剧孩子的紧张感。
负面预判:如断言“以你现在的状态,开学肯定跟不上”,长期负面评价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道德绑架:如强调“为陪你学习,我放弃了很多事”,愧疚感无法转化为学习动力,反而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逃避心理。
家长可以调整沟通方式:例如,将“快点写作业”改为“需要帮你梳理作业顺序吗?”放学后减少对成绩的追问,多提议“一起去户外活动放松”,运动有助于缓解负面情绪;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用“我们一起寻找解决方法”替代指责,给予其信心与支持。
长期攻略:把“开学病”变成成长跳板
开学综合征看着是“不适应”,其本质是孩子适应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的阶段性挑战。家长可通过长期引导,帮助其提升综合素养。
定期家庭沟通:每周周末预留20分钟召开家庭会议,与孩子交流学习进度、课程难点,若作业量较大,共同商议优先级,培养其时间规划能力。
理性看待挫折:当孩子考试失利时,引导其整理错题、分析原因,告知“错题是提升的机会”,帮助其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支持兴趣发展:鼓励孩子参与种植、手工制作等兴趣活动,让其在专注实践中收获成就感,逐步将专注力迁移到学习中。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孩子的成长需要耐心培育,而非急于求成。新学期伊始,家长应放下焦虑,以包容与支持的态度,陪伴孩子平稳适应校园生活,助力其在成长道路上稳步前行。(来源:科普中国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