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7 期 / 第5版:科教兴川
分类管理 疏堵结合
家校协同打好手机管理“攻坚战”

作业不会做,直接用手机搜答案;把手机带到教室,课上课间偷偷玩游戏……长期以来,手机使用不当带来的行为失范、游戏沉迷等问题困扰着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

今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5月起,中小学生的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将纳入教育督导。

目前,多地已陆续印发《通知》,其实施效果如何?

分类管理

规则制定细化科学

《通知》出台后,“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是各地结合实际出台的手机管理办法的总基调。多位学校校长表示,此前学校已经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或进课堂,教育部印发的《通知》,给基层学校吃了“定心丸”,学校在管理学生手机时有了政策依据。

“其实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偷偷带了手机。”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教师张逸说,有的学生上下学需要扫共享单车、乘坐地铁,或是需要移动支付购买餐食,这些都需要用到手机。考虑到这些因素,张逸即使看到学生带了手机,只要不在校内使用,也只提醒而不予没收。

实际上,许多学校在进行手机管理的过程中遇到的类似情况并不少见。如何既能满足必要情况下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又能防止学生使用手机不当?

“学生手机使用管理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认为,在手机使用管理方面,一定要有制度、有规则,并严格执行。

疏堵结合

发挥手机管理的教育价值

“是否应该允许手机进入校园?”前段时间,一场辩论赛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城领秀中学展开。该校在出台手机管理办法前,通过辩论赛的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手机使用不当带来的利弊。经过充分辩论后,学校出台的手机管理办法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同。

据了解,许多学校以疏堵结合的方式,将育人融入学生手机管理办法中。

在上海市普陀区沙田学校,每个教室的后方都有一个“养机场”,在拥有30个插袋的手机收纳架上,学校将手机管理和美术学科相结合,学生可以自主对“养机场”进行个性化装扮。

同样引导有方的还有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模拟立法团队在调研、听证的基础上,起草了校园学生手机使用管理规定。手机管理校园“立法”后,该校各年级各班都从修订班规入手,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校园里形成了一套手机管理机制。

家校协同

形成手机管理合力

学校可以管住学生不在校内、课堂上玩手机,但是管不了学生放学后的手机使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寒假、暑假期间,很多家长将手机当作免费的‘保姆’,放任子女无节制地使用手机,殊不知,依赖手机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就需要花大力气才能纠正,同时,假期的放纵可能给开学后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带来管理难题。”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刘长海说。

刘长海建议,家长应该冷静思考是否有必要为子女配备手机以及购置怎样的手机等问题,在赋予子女手机使用的权利时与子女约定手机使用时限等具体事项,约定临时上交手机的事由和合理流程。

各地关于手机管理的办法中,都强调了做好家校沟通,要求家长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林焕新 欧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