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垠的金色稻田。
农业兴则根底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眉山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现实要求,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关键一环。
金秋九月,又“稻”一年丰收时。作为我省粮食主产区之一,眉山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牢记“国之大者”,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农业科技为支撑,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努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示范区,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好、社会效益高、生态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眼下,广袤的眉州大地上,140余万亩承载着农户寄托和梦想的稻田迎来了“黄金”时刻,一串串金黄的稻穗、一颗颗饱满的稻谷、一幅幅收割的画面,绘就成“农”墨重彩的丰收盛景图,铺展在眉州大地的每一亩田间。
借力机械化收割水稻。
用好“空天地”技术
赋能“天府粮仓”示范区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作出了“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
近期,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水稻陆续迎来丰收,永丰村作为全省优质水稻主产区之一,是四川“天府粮仓”示范区核心样板区。去年,永丰村水稻平均亩产700余公斤,水稻总产量达400万公斤。今年,经过现场测评,亩产达860余公斤。
永丰村丰收背后,处处体现着科技的力量,良田便是其中之一。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介绍,良田是丰收的关键。今年,永丰村积极宣传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政策,以3340亩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项目为抓手,通过农房腾退、林地整理、园地退出等措施,将全村耕地面积增加至6560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约6000亩。
除了增加耕地外,该村还通过科技赋能推动粮食增产。在育秧环节,永丰村投用水稻精准机插播种流水线,让种粮大户节约了40%的用种量,同时每亩预计增产15公斤水稻。在大田插秧环节,永丰村投用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播种的秧苗南北透光、东西透风,深度、间距更加平均,不仅插秧质量好,而且返青成活快。
不止良田、良法,还有一只看不见的“科技手”实时收集村内粮食作物的全过程种植数据。这只看不见的“科技手”便是眉山自主发射的“天府星座”遥感卫星,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村内单一作物的长势情况、产量估算、土壤墒情、病虫害等信息进行监测,并分析预估出90%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用数字化赋能“天府粮仓”建设,助力丰产丰收。
眉山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贾现文介绍,今年,包括永丰村在内,全市依托“天府星座”遥感卫星,利用“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建立了农情数据系统,赋能天府良田、良种、良机、良技、良农、良策。通过遥感卫星获取的影像数据,该市实现了水稻全生命周期监管。目前,眉山水稻种植面积达148万亩,平均每亩单产提高9公斤以上,预计今年水稻产量能达到80万吨。
过去,在眉山种田凭经验、靠天吃饭,农业被称作“汗水农业”,如今依靠科技赋能,昔日的“汗水农业”正变为高效高产的现代“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今年以来,眉山通过“天府星座”遥感卫星,还开发出了“眉山市田长制智慧管理系统”“东坡巡田APP”,科技赋能田长制和网格化管理。此外,通过遥感卫星,还可以收集从播种、灌溉到施肥喷药各个环节的数据,为农用土地面积测算、农作物长势监测、病虫害情况,以及粮食估产、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提供了决策支持。
种植户展示巨型水稻。
以科技激活产业引擎
探索高质量发展“智”富梦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面积、攻单产、多增产,把提高单产水平放在重要位置。而提高单产,科技是关键。眉山市始终把科技引领贯穿到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化潜能为动能,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近日,走进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巨型稻立体生态种养基地,一片植株高大的巨型稻映入眼帘,黄灿灿的稻田里,巨型稻格外显眼。收割机正在比人还高的巨型稻行间穿梭。
“巨型稻生长过程中,使用肥料很少,只要阳光和水量充足,就会有很好的收成,生产出来的稻米生态绿色,质量上乘。”基地负责人黄群介绍,和常规稻相比,巨型稻可长到1.5米至2米,其根系发达,禾梗粗壮且抗倒伏能力强,能更好地吸收土壤养分。
除了露天种植的成片巨型稻外,该基地还在围网内试点进行“稻+蛙”“稻+鱼”“稻+虾”“稻+鸭”等立体生态种养,实现种养互补、一水共用、一田多收,有效提高了农田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助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黄群介绍,“稻+蛙”共养时,会占用20%的面积用于制作环形沟,将巨型稻“圈”在中间。蛙的排泄物能为巨型稻提供天然养分,巨型稻里的病虫也能成为蛙的食物,夏天,蛙还可以在稻下乘凉,防止中暑带来其他疾病,该模式构建了一个“蛙吃虫、稻遮荫”互为供给的生态系统。
“整个田间满满‘科技范’,既生态又科技,处处涌动着蓬勃活力和崭新气象。”黄群说,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接下来,他还将借力科技力量,让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加大特色农业产业种植,探索高质量发展“智”富梦。
同样在探索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还有东坡区修文镇岳营村。2021年,该村乘着东坡区启动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工作的东风,与英雄村、三宝村和铝城社区同步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按照“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定高产、生态友好”的建设标准进行田型调整、渠系开挖、产业道和节水灌溉管网修建等。
有了高标准农田作铺垫,岳营村围绕水稻种植“一优两高”的标准,成立了眉山市云上稻田水稻种植专业联合社,采取“农业专业合作社+公司+家庭农场+N”的模式,形成了农业“耕、种、管、收、销”一条龙服务,有效地保障了农业生产利益最大化。未来,该村还将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机械化操作、粮食储藏等水平,实现“耕、种、管、收、储、销”全链条农业生产服务,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上蕴藏着勃勃生机。行走在眉山广袤的田野上, 一件件科技新事勾勒出一幅“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画面,“汗水农业”正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换。未来,眉山将立足农业产业兴旺发展,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以科技激活产业引擎,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运用“天地空”技术实时收集农作物数据。
颗粒归仓。
借力现代科技“利器”
激活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能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建设“农业强市”的基础支撑,也是眉山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期,在丹棱县各大粮食丰收现场,一台台收割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丰收靠什么?关键靠农业机械化。在农业机械化的探索上,丹棱县有自己的答案。
为实现“藏粮于技”,今年,丹棱县探索培育“三农”服务新业态,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融合的有效载体,按照“农业生产要素全面供给、农业生产全程服务”的目标要求,创建集“全程机械化与信息化服务、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农机维修保养与存放、农机人员培训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各乡镇提供机械化作业、机具维修保养、综合农事等多元化服务。
而丹棱县仁美镇金藏村则是此次探索实践地之一。金藏村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率先在该县成立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实现了农资成本、农资用量、机械化成本、水电设施投入、管理成本五个降低,每亩土地可节约生产成本500余元,服务面积3000亩以上,每年为村集体创收40万元,同时还带动金藏村2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
用农业机械化解决了收割问题,那晾晒问题又该如何解决?眉山借力专业化的烘干中心让水稻烘干、脱谷轻松解决。近日,在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烘干中心,刚收割的稻谷正一车车运往这里。
“粮食干燥是粮食入仓储存前的重要环节,如果收获的高水分粮食不及时进行干燥处理将造成霉变。”该合作社相关负责人李心介绍,利用现代化烘干设备对收获后的稻谷进行烘干,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稻谷晾晒模式,能够精准掌控稻谷水分,有效提高稻谷烘干效率,解决因晾晒场地受限、多雨高湿天气导致稻谷霉变、发芽及露天晾晒产生的粮食损耗、杂质等问题,确保颗粒归仓,粮食安全。据统计,目前,该合作社现有烘干机27台,一台机器可容纳15吨稻谷,一年稻谷烘干超1万吨。
用好现代科技“利器”,推动农业产业“提智”“提效”,眉山一直在行动。眼下,正是水稻收割的尾期,该市正锚定建设“天府粮仓”示范区这一目标任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力实现耕、种、收、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推动粮食规模经营走上持续发展轨道,带领更多群众种出更多优质粮食。
展望未来,沃野新景象;焕发活力,乡村竞生辉。下一步,眉山将紧抓粮食安全“命脉”,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科技兴农体系,提高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率,以现代化科技创新不断赋能农业,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本报记者 苏文保)
(本版图片由眉山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