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4 期 / 第7版:乡村振兴·农业科技
种植一次可连续收获多年
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成功创制多年生稻技术


胡凤益(右)与农民讨论多年生稻栽培方式

近日,笔者从云南大学获悉,该校胡凤益团队联合国内外相关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性》(Nature Sustainability)发表论文,对该团队20余年来利用种间远缘杂交创制多年生稻的研究成果进行说明。该项研究在全球多年生粮食作物育种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经过近万年的人工选择,人类把粮食作物从其多年生野生近缘种驯化成了一年生栽培种,为人类的生息繁衍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一年生粮食作物生产方式也带来了种子投入量大、水土流失加剧、农机具投入增加、土壤养分流失等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平衡问题,胡凤益团队自1996年起致力于研究水稻的多年生化并成功创制了多年生稻技术,在国际多年生作物研发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117日,胡凤益团队联合国内外相关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性》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的可持续生产力与生产潜力的研究论文,并同步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变革促进可持续农业的研究简报,详细报道了该团队20余年来坚持和探索多年生稻的培育、创新和应用过程。

多年生稻连续种植4年,每年收获2季,平均每季产量为6.8/公顷,与一年生稻产量(6.7/公顷)相当。与一年生稻生产方式相比,多年生稻自第二季不再需要买种、育秧、犁田耙田和栽秧等生产环节,每季每公顷节约劳动力6877人(次),节约生产投入46.8%51%

基于免耕生产方式,多年生稻播种一次可持续收获多年,改善了稻田耕层土壤结构,培肥土壤,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每年分别以0.95/公顷和0.11/公顷的速率增加。截至2021年,多年生稻已在中国及南亚、东南亚和非洲等多个国家试验示范成功,惠及5.5万余农户。

《自然-可持续性》的高级编辑WilliamBurnside认为,该项研究从育种、农艺性状评价、潜在影响、农户劳动力和收入以及可能的种植范围等方面把世界上最古老、最重要的驯化谷物变成多年生范式,是一项重大的变革。(陈静)